第壹篇 探索地球 地球起源与历史的探究 地球的起源 ‘大 .DOC

第壹篇 探索地球 地球起源与历史的探究 地球的起源 ‘大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壹篇 探索地球 地球起源与历史的探究 地球的起源 ‘大

第壹篇 探索地球 第1章 地球起源與歷史的探究 1-1 地球的起源 1. 「大霹靂」學說認為宇宙誕生於大約150億年前。 2. 太陽系約生成於46億年前。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物質繞著原 始太陽轉。這些物質互相撞擊,並凝聚形成原始的太陽系諸天體。 3. 原始地球逐漸演化形成固體地球、大氣層、海洋等。 1-2 探索地球歷史的方法與限制 1. 可利用岩石的性質、岩層的構造、岩層中所含的化石,以及同位素定年 等方法,研究地質紀錄裡的地球歷史。 2. 根據岩層的疊置原理,決定各個岩層的相對排序。 3. 岩層中的化石紀錄有助於分辨岩層的相對年代。 1-3 地球的歷史 1. 地球歷史可畫分為元、代、紀等不同的單元。 2. 每一個代可分成若干紀,如古生代可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及二疊紀;中生代可分成三疊紀、侏羅紀及白堊紀;新生代可分成第三紀及第四紀。 3. 地球原屬還原環境,約在7億年前成為氧化環境,而有多細胞生物軟蟲類的出現。 4. 約22億年前至16億年前海底生成的鐵礦,是由二價鐵組成,也證明當時乃為缺氧的還原環境。 5. 不同的地質年代裡,有不同的岩石紀錄,記載環境變遷及地質事件等地球歷史。 第貳篇 太空中的地球 第2章 從地球看太空 2-1 認識星空 1. 各個恆星雖然與我們距離不同,但從我們這個角度看去,似乎構成某些圖樣,天文學家稱之為星座。整個天空共分成88個星座。 2. 恆星看起來的亮度與下列因素有關:(1)它實際發光的能力(光度);(2)恆星與我們的距離(距離愈遠看起來愈暗);(3)恆星與我們之間,影響光線傳播物質的多寡。例如塵埃或氣體會吸收或散射光線,我們實際收到的星光就會比較少。 3. 太陽系當中只有太陽這顆恆星會自行發光。行星、衛星等都藉由反射陽光而發光,它們看起來的亮度端視它們與太陽的距離、它們和我們的距離,以及它們表面反光物質的性質而定。 2-2 觀察星空 1. 地面上的觀測者由於地球自轉與公轉(兩者從北方夜空俯視均為逆時鐘方向),而在不同時間看到不同星空。地球自轉造成 一天當中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地球公轉則造成太陽在不同月份向東移動。 2. 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法線成23.5°交角,造成地表不同區域受到陽光直射或斜射程度不同,而產生地表冷熱差異。地球公轉時,自轉軸指向不變,因此,地表某地區在一年當中便有不同的季節變化。 2-3 繽紛的天體世界 1. 恆星之間的距離極其遙遠。離太陽最近的恆星距離我們大約4光年多。 2. 數千億顆恆星聚集成為星系。太陽所在的星系稱為銀河系,外觀扁平,當中除了星球,還包括太空中的雲氣與塵埃。 3. 宇宙中還有為數眾多的星系,它們外形、大小各異。若干星系集合成星系群、星系團等更大系統。 第3章 從太空看地球 3-1 地球所處的太空環境 1. 太陽是團高熱氣體,在中央部分進行核融合反應,產生光與熱。 2. 太陽表面稱為光球,溫度約為5500度,其上有太陽黑子,乃是溫度較低的區域。 3. 光球之外為色球與日冕,其中日冕的溫度超過百萬度。日冕的帶電粒子向太空噴發,形成太陽風。 3-2 有組織的太陽系 1. 太陽系源於一團星際雲氣的收縮,中央部分形成太陽,周圍的盤狀雲氣與灰塵則形成行星與衛星。 2. 太陽系行星構成有組織的系統:(1)它們的公轉軌道很接近圓形;(2)公轉軌道非常接近同一個平面;(3)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大多相同。 3. 以離太陽的遠近而論,行星分成兩大類:離太陽近的4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以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離太陽遠的4顆,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類地與類木行星有迥然不同的性質。 4. 太陽系當中,還有為數眾多的小行星與彗星。 3-3 得天獨厚的地球 1. 地球因為與太陽距離適中,水得以液態存在,造就了適合生命發展的有利環境。 2. 比較接近太陽的金星具有濃厚的大氣層,由於強烈的溫室效應,使得金星成為行星當中表面溫度最高者。比地球距離太陽遠的火星,大氣稀薄,表面沒有液態水。兩者皆不利生命的發展。 第參篇 動態的地球 第4章 地球的結構 4-1 大氣的結構 1. 垂直單位面積上大氣柱的重量,稱之為大氣氣壓,其隨高度上升而減少。 2. 氣壓的常用單位是百帕(hPa)。 3. 根據大氣的溫度結構,可將垂直大氣區分成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和增溫層等四層。 4. 主要的天氣現象都形成於對流層內,所以是影響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大氣層。平均而言,對流層內每上升1公里,氣溫約下降6.5 ℃。 5. 平流層位於對流層頂到離地50公里間,其內大氣臭氧分子聚集,氣溫在30公里高度以上快速增溫。 6.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