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篇大清皇帝的子民 - 高雄政府教育局.DOCVIP

第贰篇大清皇帝的子民 - 高雄政府教育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贰篇大清皇帝的子民 - 高雄政府教育局

第貳篇 大清皇帝的子民 第三章 政治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漢人社會的發展 清初治臺的態度 棄留臺灣爭議 背景:康熙22年(1683),清朝擊敗鄭氏後,對臺灣是否納入版圖有所爭議。 棄臺論: 康熙皇帝: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因為鄭氏政權騷擾滿清沿海,才興兵進剿。 其他官員:認為留下台灣,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如將漢人移民遷回中國大陸解決反亂團體的威脅即可。 留臺論:施琅上〈恭陳台灣棄留疏〉,提出不可放棄台灣的四個理由,如下: 就戰略地位而言,臺灣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屏障。 臺灣土地肥沃、民生富庶。 若放棄臺灣,則必須遷移全部的現住漢人,而實際上很難辦到,清廷若不治理臺灣,則外國人和中國的逃亡者都可能聚集在臺灣,反而成為中國周邊的隱憂。 若放棄臺灣,荷蘭人必定重占臺灣。 結果:康熙皇帝採施琅之議,於康熙23年(1684),將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臺灣設一府三縣(臺灣府、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但以「防亂」為主要考量,採行「消極的統治政策與特殊的行政措施」,使臺灣具有大清帝國邊陲的特色。同時制定了移民的辦法,阻止臺灣人口快速成長。 消極的經營方針 消極的態度:清廷統治台灣的出發點在預防內亂及外患,因此統治重點以穩固政權為考量。 缺乏公共建設:不積極為人民的福祉從事建設。這種消極性的態度,在臺灣缺乏公共建設一事上,表現得特別顯著。 實例: 不准臺灣興建城垣:避免萬一叛亂者攻陷城池,據以對抗政府,官軍很難奪回。一直要到18世紀末,經過了林爽文事件以後,清廷才讓臺灣築城。 不鼓勵造橋:根據18世紀中葉的一項統計,全臺只有橋樑33座;少修橋樑,可以阻止叛軍快速蔓延,遲滯他們的作戰能力。 極少參與水利建設:水利建設是臺灣農業生產的關鍵性要素,但在清代臺灣,政府卻極少參與水利建設,沒有使用公權力來協助發展經濟。 限制生鐵與鐵器輸入臺灣,防止人民私鑄及私藏武器。 清朝的統治機制 統治台灣的文官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單位 首長 省 巡撫(布政使和按察使分任其事) 府 知府 縣 知縣 廳 同知或通判 有時巡撫之上設有總督,結合幾個府又設一個「道」,首長稱為「道臺」。 演變 領臺之初,清廷將統治力量所及的地方設為一個府,稱作「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起初福建省的「台廈道」兼管臺灣和廈門;後來道臺長駐臺灣,只管臺灣一府,因而改稱「臺灣道」。 有很長一段時間,「臺灣道」是臺灣島上職位最高的文官。 特別的官職 因為臺灣的地位特殊,清朝還為臺灣設過幾個特別的官職。 實例: (a)「巡臺御史(巡視臺灣御史)」:雍正、乾隆年間,為了加強監督臺灣的文武官吏,設置「巡視臺灣御史」。 清領前期兩位重要的巡臺御史: 滿人六十七,他找人將臺灣的風土民情畫了一本冊頁,題為《番社采風圖》。 漢人黃叔璥,著有《臺海使槎錄》,書中詳細記錄了當時往來兩岸的交通及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 這兩件作品是我們了解十八世紀初年臺灣社會的重要文獻。 (b)「理番同知」:管理原住民的事務,最初只設一位,駐地在臺南,乾隆年間又派一位駐在鹿港。 行政組織的建置與調整 清初(一府三縣):清康熙23年(1684):將臺灣設為臺灣府,之下設了臺灣、鳳山、諸羅等三個縣。 行政組織的調整: 必須性:隨著土地的開發與人口的快速成長,需要更多的行政單位與官員來治理。 府下置縣、廳: 清領前期,在雍正初年(1723)和嘉慶17年(1812)間,分別設置了幾個縣和廳。 雍正元年(1723):增設了彰化縣、澎湖廳、淡水廳。 嘉慶17年(1812):增設了噶瑪蘭廳,並在乾隆年間將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 廳是和縣同級的行政單位,通常設在人口比較少、開發程度比較低的地方。 因臺灣內外動亂或墾植範圍增加而增設縣、廳。 朱一貴事件→一府四縣二廳。 林爽文事件、海盜寇擾東北方→一府四縣三廳。 牡丹社事件→二府八縣四廳。 中法戰爭→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 臺灣行政區劃的每一次增設或調整,都代表一次重大的內外變亂和民間墾殖範圍的躍進,官府始終處在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這也是臺灣開發的忠實反映。 統治臺灣的武官 駐軍都是綠營:清朝的軍隊分成「八旗」和「綠營」兩種。台灣的軍隊都是綠營,全部都由漢人的士兵組成。 統帥稱為總兵:在大陸各地,總兵由總督、巡撫指揮,但是因為台灣對外聯繫不便,因此授予台灣總兵更大的權力,可以逕行指揮軍隊,並且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幾種防範措施 原因:為了避免被派到台灣服務的官員與兵丁和台灣的不法份子勾結,清廷採取了特別的規定。 文官規定 迴避本籍:在中國,文官原本就有迴避本籍的規定,因此福建人不能在台灣作官。 任期限定為3年:清廷進一步縮短官員在台灣的任期,限定為3年。 不得攜眷:不許官員攜帶家屬上任,變相地以在中國內地的家屬為人質。 武官規定 任期限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