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顾随论陶渊明杜甫之比较
内容摘要:顾随《诗词讲记》乃当年顾老先生上课讲诗词的笔记整理,分总论、分论和具体说作家作品。内容较为零散,老先生深厚的学识功力却展现无遗。顾老先生书中旁征博引、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且有个人的主观态度与见解。其中顾老先生一再赞同曹操、陶渊明和杜甫三位,对他们三位的引用评论也是最多的。本文将结合顾老先生的观点对陶杜二人进行比较。
关键词:顾随 陶渊明 杜甫 比较
顾随在《诗词讲记》中评价了很多的诗人,全书反复引证评论的为曹孟德、陶元亮和杜工部。曹孟德是英雄中的诗人,杜工部是诗人中的英雄,而陶元亮是诗人中的哲人。顾随对此三人的评价是最高的,认为“古往今来只此数人为真诗人”。三人的共同点是都从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三人之中又尤推陶渊明。
一.陶之恬静热烈和杜之敏感热烈
顾随对渊明的评价很高,他认为陶渊明能将哲学的思考写入诗是有过人的天才和常人不可及的学力的。同是写贫病,杜工部的诗“热烈敏锐”,陶元亮的诗则“恬静中热烈”。顾随引了陶的《拟古九首》其三,“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燕子来诗人家中筑巢是件令人喜悦的,有着美好象征的事情。然而自己的家中日渐萧条,即使诗人无比欢迎燕子但燕子的心也能如诗人一般坚定吗?诗人通过燕子筑巢写自己的贫病,欢喜中带着无奈与凄凉,此为顾随所谓“恬静中热烈”。作者又引了杜甫《倦夜》的“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二句,认为此已为杜甫诗中极精致的了。杜甫的“热烈敏锐”源于其内心不够平和,他身在中唐且历经天宝之乱。目睹了朝事凋敝民生烦乱,杜甫是无法置之身外且内心波澜不起的。“心若慌乱决不能成诗,即作亦绝不深厚,绝不动人。”杜诗也好,然心中的热烈敏锐的情感到底不如陶。
陶公的诗风流自然而出,老杜的“热烈敏锐”是喷薄而出的。陶公的这种“恬静中热烈”来于何处?应是陶公诗中有知解,有其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有他自己的认识。因此他是诗人中的哲人,哲便在于知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让他不得入世,而他也并非是出世之人。他的内心不是没有过矛盾的,而在矛盾过后陶渊明身上显示出的是调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境”是“入世”,“无车马喧”是“出世”,生活态度的调和带来的是心态的调和。世人对陶渊明有很多见解,“隐逸诗人”、“冲谵”、“田园诗人”、“躬耕诗人”,顾随认为都是不全面无法单独评价陶渊明的。因为陶渊明虽然调和,但并不是心如止水,他也是鲜活的人,因此陶公也有很多不平和。朱熹评价其说:“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二.世法与诗法
何谓“世法”?何谓“诗法”?“世法”乃人活于世的办法,是人生存的基础。“世法”包含美善丑恶,它是接地气的。“诗法”则不同,它是美的是动人的。顾随认为,世人所认为的“世法”为俗、“诗法”为雅不能成立,脱离了俗的雅其实更俗。“诗法”其实应该源于“世法”而高于“世法”,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作品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诗法”与“世法”相?{和才是好的,而能将此二法很好地融合的,是陶渊明。诗人能将美好的事物入诗不可贵,陶能将不好的入诗而能冲淡平和。而杜的程度不及陶,他同陶公一样也曾挣扎和矛盾而始终没有得到调和心中还是不安定的,尚不能将二法融合,但他能将“世法”写入“诗法”而成诗。陶公因心内真平和,因而写的诗内在精神是统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公是真的悠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亲自躬耕的陶公也是坦然接受并自得其乐的。老杜就将心中的不够平静反映在了诗中。他的诗里他从未有意的遮掩自己窘迫的境况,也不假意超脱,他总是真切的诉说着他的现实。
三.自然与力
顾随评价说:“人之聪明写作时不可使尽。陶渊明十二分力量只使十分。老杜十分力量使十二分。”何为力?力就是力量,诗写得有力量,读了能被这力量撼动,能体会到一种坚强的意志。顾随认为,老杜的诗在唐朝是有革命性的,因为他打破了诗人历来写诗酝酿的传统。入《得弟消息二首》之首二句:“近有平音信,遥怜?h弟存。”音韵读之有力,情感含蓄却热烈。老杜能将寻常字用出高深,“国破山河在,程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将国家破灭后城中草树荒芜而茂盛的样子写了出来,颇为艰深。再如《绝句漫兴九首》之一:“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首句的平仄为“仄仄仄平仄平”,如此险韵虽拗然很有力。再如老杜“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看似寻常却是很不寻常,和“会须一饮三百杯”、“日啖荔枝三百颗”相比,真实收敛而有力量。老杜的力来自深沉的情感和有意为之的拗律。
“老杜的诗中有力,而非一般的蛮力横劲,其力皆如水之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