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习目标1掌握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DOC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习目标1掌握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习目标1掌握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

第十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结核结节、伤寒肉芽肿、急性和慢性虫卵结节的概念、各型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艾滋病的病理特点及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 2. 熟悉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原发性肺结核及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细菌性痢疾的病变及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异同。 3. 了解伤寒与狂犬病的病理特点。 二、知识要点 (一)病毒性肝炎 1. 病因及传播途径 由肝炎病毒引起,包括甲、乙、丙、丁、戊、庚等类型。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其他类型主要经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传播。 2. 发病机制 不是很清楚,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损伤有关。 3. 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属于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炎。肝细胞变性坏死主要表现为: (1)肝细胞水肿和溶解坏死:肝细胞水肿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严重时呈气球样变;肝细胞溶解坏死可表现为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和大片坏死。 (2)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坏死:嗜酸性变是指肝细胞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若进一步发展,细胞死亡,形成深红色均质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称为嗜酸性坏死(实质为肝细胞的凋亡)。 4. 类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病变特点是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轻微(主要为散在的点状坏死)。 (2)慢性普通型肝炎:①轻度慢性肝炎:坏死轻微,有点状坏死,偶见碎片状坏死,肝小叶结构完整。②中度慢性肝炎:坏死明显,除点状、带状坏死外,有中度碎片状坏死和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有纤维间隔形成,但小叶结构大部分保留。③重度慢性肝炎:坏死广泛,有严重碎片状坏死和大范围桥接坏死,坏死区见肝细胞不规则再生,有纤维条索分割肝小叶。 (3)重型肝炎:按病程经过分为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主要病变特点是肝组织大面积坏死。 (二)结核病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体是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发病与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有关。 2. 基本病理变化 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性变化。增生性变化中形成的结核结节为其特征性病变,是病理诊断本病的依据。 3. 基本病变转归 (1)转向愈合:通过吸收、纤维化、包裹、钙化等形式实现。 (2)转向恶化:表现为病灶扩大、溶解播散等。 4. 肺结核病 (1)原发性肺结核: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发生,多见于儿童。病变特点是形成原发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 (2)继发性肺结核: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时发生。再次感染多为内源性。病变复杂,类型多。 1)局灶型肺结核:常为继发性肺结核开始阶段的类型。病灶多位于右肺尖下2~4cm处。 2)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最常见的继发性肺结核类型,属活动性肺结核。大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除病灶扩大外,常以形成薄壁空洞为病变特点。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以形成厚壁空洞为病变特点。晚期可发展为硬化型肺结核。 4)干酪样肺炎:表现为小叶性或大叶性干酪样坏死性肺炎,现已少见。 5)结核球:是指直径超过2cm,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孤立的、境界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 6)结核性胸膜炎:可发生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表现为渗出性或增生性胸膜炎。 (三)伤寒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为伤寒杆菌,经口传播。进入消化道未被胃酸杀灭的伤寒杆菌进入小肠,穿过黏膜层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尤其是回肠下端的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引起肠道病变,并沿淋巴管扩散至肠系膜淋巴结。一部分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另一部分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引起第一次菌血症。血中伤寒杆菌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在其中大量繁殖,此时为潜伏期,持续10天左右,随后,大量细菌及内毒素入血,引起败血症,患者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2. 病理变化 以肠道病变为主,分为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和愈合期。 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高热、相对缓脉、脾大、玫瑰疹等,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四)细菌性痢疾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痢疾杆菌引起,粪-口传播;致病与否与细菌的数量、毒力和机体抵抗力有关。 2.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病变主要累及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明显。 (1)急性菌痢:以假膜性炎为病变特征,形成地图状溃疡。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 (2)慢性菌痢:肉芽和疤痕增生,可致肠腔狭窄。可有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还可急性发作。 (3)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全身症状明显,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流脑和乙脑的主要区别见表10-1。 表10-1 流脑和乙脑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流脑 乙脑 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 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 家畜,尤其是猪 传播途径 呼吸道 蚊虫叮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