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1年第5期.DOCVIP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1年第5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1年第5期.DOC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1年第5期 论辛亥前后的国民教育思潮 张 元 隆 国民教育程度标示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状况。它既是衡量社会观代化 的重要尺度之一,又最终规约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辛亥前后翻涌激荡的国民教育思潮, 不 仅折射出社会大变动所引起的文化教育的共振效应,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驱者对中国独立和近代化的孜孜追求,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有益的经验教训。鉴于目前学界 对此尚缺乏专题论列,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由封建专制趋向民主共和、半殖民地趋向民族独立的转捩点。 新亥前夕的国民教育思潮萌动于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初年喷涌而观,弥漫朝野。中国各界革新人士不约而同地发出国民教育的强烈呼声, 虽其中涵义并不相同, 蕴含的思想内容也有所差异,但在总体上顺应了中国社会从中世纪迈向近代化的时代要求,并紧紧服务干这个时代课题。 最新提出国民教育思想的当推清末维新志士。 189s年百日维新期间, 康有为感愤于列强瓜分狂潮的切肤之痛,急切地寻找中国自强保种之策。他在《请开学校折》中以西方教育为参照系,对中西教育的异同加以比较,认为“百业千器万技, 皆出于学”,西国强盛之要在于兴学“教成国民之才”,而反观中国“乃鞭一国之民以从事于八股枯困搭截之题,斫人才而绝之”,故“才不足立国也”。于是他提出仿效德国“创国民学”, “限举国之民,自十岁以上必入之”,如“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把学龄儿童接受普通教育视为一种义务,请求政府强迫推行。康有为揭橥的“国民学”,其主旨在“鼓荡国民,振厉维新”,①通过国 民教育,培养维新人才,推进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然而,随着戊戍政变的突发,康有为 的意见因其曲高和寡,终如昙花一现。稍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异域广泛接触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眼界洞开,更竭力主张推行国民义务教育, “举全国之子弟而悉教之”, “及年不学,罪其父母”。②他把培养新国民, “以自立章存于列国之间”作为教育宗旨,提出国民应通过教育,具备公德、国家思想、权利义务,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等观念。梁启超从世界着眼观照中国现实,以自立竞存意识为动力, 倡导国民教育,反映了革新者救亡图存、奋发进取的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维新志士不仅从救亡的应急角度呼唤国民教肓,而且已开始放眼长远,深层思考国民素质与社会近代化的内在联系。近代启蒙大师严复曾明确指出,如果中国民智不开, “同国之人,于新理过于蒙昧”, “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就必须“标本兼治”。收权练兵为“标”,不治标“无以救急”;民智、民力、民德为“本”, 不治其本,则其标虽治, “而不久亦将自废”。三者之中又以民智为先,“民智者,富强之 原”。③康有为,粱启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虽不如严复那么完整,但也看到了开民智与社会 变革的内在联系。康有为说:欲使中国变革自强, “必使全国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而后智开而才足”,并建议光绪皇帝全力以赴,“兴乡学而开民智”。④粱启超则认为, “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人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关键。“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⑤这些见解虽有“唯民智论”的缺陷,但却不乏深刻的洞察力,表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已领悟到:只有以社会变革的主体——人的近代化为出发点,才能推进社会的近代化。它在实际上奏出了近代意义的“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最初乐章。 历史进入20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潮流奔腾而来。与民主革命的潮流相适应,革命党人更认识到,“国之所与立者,国民也。造国民者,教育也。”⑥救国之术在于“振起国民精神,养成国家思想”。于是,大声疾呼国民教育,“言国民教育者亦尽人而同声”,⑦形成为一股强劲的教育思潮。革命党人之所以强调国民教育,还因为当时人们的国民观念十分淡薄,尚不知国民为国家之一分子,不知国民应有之权利和应尽之义务,遂以“国民教育号呶而强聒之”。他们把提倡国民教育与反对奴隶教育联结起来,将“国民”与“奴隶”进行多方位的比较,指出了两者的根本区别:“何谓国民?曰:天使吾为民而吾能尽其为民者也。 何为奴隶?曰:天使吾为民而吾不能尽其为民者也。故奴隶无权利,而国民有权利;奴隶无 责任,而国民有责任;奴隶甘压制,而国民喜自由;奴隶尚尊卑,而国民言平等;奴隶好依 傍,而国民尚独立。”⑧抨击封建教育是“奴隶教育”,“专以柔顺为教,养成故隶之性质”。⑨提出国民教育不仅包括传授一般的知识,而且要求国民具备“自尊自重之精神”,“担当责 任之观念”,“独立自营之能力”,“判断是非之智识”。⑩民主革命宣传家邹容在《革命军》 巾更直截了当地揭示:推行国民教育是为了使国民“脱奴隶就国民”,挣说清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