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冰川内流区全新世古气候的证据作用.DOC

西北冰川内流区全新世古气候的证据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北冰川内流区全新世古气候的证据作用

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和中亚干旱区现代气候的证据作用 ——三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檀成龙① 檀佳② ①珠海市公安局,519070;②南方电网珠海供电局,519000 主题词:西北 内流区 中亚干旱区 气候 证据 调水 内容摘要: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半干旱区700万Km2陆地半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和冰川变化,证明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当地径流和蒸发--→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的因果逻辑成立。①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与农业开发的关系是气温高、降水多,农业开发兴旺;气温低,降水少,农业开发受挫。气温高与降水多相伴,气温低与降水少相伴。②研究证明西北内流区的历史气候宏观上雨热同期,气候升温多与降水增加一致,但不同步,气温变化往往超前于降水量的变化。 ③中亚干旱半干旱区最近80年来温度上升,冰川超支融化,加之大型调水工程额外增加的本地水汽,致使当地降水量增大。以上3个方面的客观事实进一步证明以上因果逻辑成立。因为冰川退缩超支融水能增大当地的降水量,所以跨流域调水也能增加受水区的降水量,向西北特大规模调水能够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引言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半干旱区的面积约700万Km2,根据以上地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和冰川变化,文献[8] [9] [10]论证了因果逻辑“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当地径流和蒸发--→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的成立。论文[10]涉及的地域面积很广,但时间跨度只有50年。研究气候变化,50年时间跨度比较短暂,由此得出的结论必须深化。为此,本文收集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的事实等内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西北内流区农业开发历史的证据作用 1.1西北农业开发兴旺时期的气温和降水 1.1.1河西地区西汉时期(图1中a点附近) 据竺可桢等的研究,可绘出中国历史温度变化曲线,见图1,它摘自文献[1]。 “西汉时期在河西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几乎同时展开了农田开垦动,且规模日渐扩大,当地经济得以迅速繁荣 。西汉政权推行徒民耕种和戍卒屯田,河西走廊的屯田点主要有张掖的番和屯田、武威屯田、居延屯田和敦煌屯田。这些屯田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或河流区域绿洲连片,或地下水丰盈甚而水泉溢出之处,加之日照充足,很适宜耕种,故取得很好的效益,迅速扩展形成西北的新兴农业区。到后来这些屯田区不仅能满足戍边士卒的口粮需要,而且还有结余,甚至还能够在内地遭灾时调运屯田的积谷以救济内地饥荒。从发现的居延汉简资料可知,当时屯田的农作物品种有二十多种,主要是麦、米、谷三大类。难得的是,这些作物品种及其组合提供了推断当时气候条件的重要信息。其中稻的栽培对水热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尽管当时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但仍可推想当时当地的年降水量决不会像现代这样低于50mm,应在150mm 以上;再由现代种稻地区的气候资料推知,汉代植稻的居延海地区当年的年干燥度系数应在10甚至5 以下,而不会像现代这样为30 以上的极干旱气候与河西农事兴旺相近的时期,新疆的农业活动也获得很大发展。近代考古发现的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尼雅、克里雅三大遗址群,皆在公元初迅速兴起。塔里木盆地的这三大遗址群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居住,但却是在公元初获得很快的发展。楼兰位于罗布泊西北缘,《后汉书·杨终传》载,公元76年杨终上书正式提到在楼兰的屯田,称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楼兰成为塔里盆地的主要屯田区,垦殖活动在13世纪期间达到最盛。这时期绿洲面积扩大,耕地面积亦扩大,农事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出土的汉文书和简牍记载了这时的频繁农事活动。这时期的楼兰农业经济繁荣与水资源条件有一定关系。研究指出,公元后塔里木河的水量有较大的增加,此时塔里木河下游除了主河道外,还分出两条岔流,这种在下游地带同时有三条河道存在的情形应当是河水流量增加的结果。而河水量的增加,一部分可能是降水量增加所致,一部分可能是气候变暖冰雪消融量增加所致。唐代前期国力十分强盛,河西地区的开发进入一个黄金时期。继汉代的河西繁荣之后,两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河西开发一度低迷。吴廷祯等的研究指出:自唐立国(公元618年)到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之前,政局稳定,政府大力推行军屯,开垦了大量耕地,为河西农业开发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据《新唐书·食货志》,当时间西的军屯98屯计有49万亩(唐亩),合今亩39.7万亩(2.65万hm2)。还有民田和寺院田、职田等,唐代前期河西地区耕地面积大约合今330万亩(22 万h m2)左右,这已相当于现今河西地区耕地面积810万亩(54万hm2)的40%。唐代前期在河西地区农田开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唐前期河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