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能否促进科学文化的诞生 潘学峰序 - 科学网—博客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能否促进科学文化的诞生?
潘学峰
序
前一段时间,《科学家》杂志的汪凯凡编辑 (他/她自己这么介绍 )通过科学网博克给我
发短信,希望我能提供有关科学与人文的稿件。说实话,我很忙,但觉得既然人家有求于
我,断然拒绝终归不好,于是就答应了,但确实是很忙,实在很难找出时间做这个事情,
但既然答应了,就不能爽约,这是我的行事风格!
汪编辑通过 QQ 加了我好友,我也欣然接受,后来又通过 QQ 问我何时能提供稿件,当时
我正在写美国国家共剂失调基金会的科研基金申请书,所以回话说,我会抓紧时间作者事
情…
等稿子准备的差不多了,我突然觉得应该联系汪编辑,请这位编辑大致看一下,最好提
供一个什么样的模板,以帮我定稿…
发现汪编辑已经把我从 QQ 中删除了…起初,我以为被误删,就按照汪编辑在科学网博克
短消息中的 QQ 号查找,发现汪编辑的 QQ 名称只有一个大写的 “A”,我确认这是汪编辑的
qq 号,就申请加他/她好友,认为我需要他/她的帮助,但一个星期过后,也没见他/她接受
我的申请….我觉得这可能是出了什么变故了….
所以这篇稿子就成了 “没人要”的稿件…
想到这里,觉得不是个滋味儿…
既然如此,索性就把这篇残稿 (未定稿 )贴在的博克上,终归会有人受些启发吧?!
果真那样,也就对得起我的时间了!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教义严重束缚了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能力。普遍的信封“上
帝”创造和谨遵“上帝”的安排成了那个时期人的“共识”。人们普遍不具有主动观察自然,
思考自然真理的自觉。因此,这个时期的欧洲,人们的实践里科学和艺术并不呈现清晰的边
界。
文艺复兴运动及随后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使西方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学者、艺
术家和科学家。 特别是在 16 世纪末和 17 世纪初,先后爆发的宗教改革,不仅唤醒了人
们的理性意识和自主意识,并支持引导人们主动自主观察和对自然现象所隐含的规律的自
我思考。 这种认识习惯也催生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科学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主义和自主观念的普及,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
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接踵而至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不仅提升了欧
洲人文、科技和经济,同时也催生了社会分工。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势头一发不可收,使得当时的欧洲社会率先发展
成为一个行业门类众多,社会高度分化的工业化社会。
社会分工也推动了科学和艺术的分野。毋庸置疑,科学和艺术都肩负着实践目的。目
的实现需要使用一种 “技术”,此时,科学、技术和艺术混为一谈。但是,适应工业社会
的发展需要,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
思想启蒙运动助推了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快速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科学精神又进
一步唤醒了人们头脑中的理性和实证精神,科学和艺术的互动相辅相成,促进了彼此的蓬
勃发展。整个欧洲呈现出科学和艺术在不同的车道上迅猛前进,并逐渐变成两股看上去相
互矛盾力量。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很难再把科学和艺术放到统一视野加以审视”, 人们已经习惯
性地认为科学和艺术是彼此相对,越来越少的人懂得科学家的动机其实来自对艺术的理解
和对艺术的敬畏(爱因斯坦和1933 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迪拉克 (Dirac) 。
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7 世纪以来,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