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元代杂剧概说.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元代杂剧概说

第三章 元代杂剧概说 第一节   元杂剧繁荣的概况 元杂剧的分期 前期从1234年到1307年,是元杂剧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纪君祥、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直夫等。 后期从1308年到1368年,是元杂剧的衰微时期。作家只有郑光祖、崐乔吉、宫天挺等人 。 第二节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元杂剧的体制 * * 记载元代作家作品的著作,以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和明人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为主。其中《录鬼薄》最重要,《太和正音谱》最完备。 以上三部著作,共记录了元代至明初的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本。扣除其中一些明代作家,再加上一些无名氏作家,则元代大约有杂剧作家二百余人,作品五百多种。 明人藏晋叔《元曲选》,共收录了100个杂剧作品。 近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共收录了62个杂剧作品。 以上共计162部杂剧,其中属于元人的大约有130多种。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六大家:加上王实甫和乔吉。 元杂剧作家有本色派和文采派的区别,分别以关汉卿和王实甫总其首领。 一、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首先,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是刺激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其次,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提供了演出的场所──瓦舍和勾栏。 所谓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是简陋的大型综合游艺场。 瓦舍中专门用来演出的舞台,被称为勾栏。 其三,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提供了大量的演员。 二、一支庞大的新型专业剧作家队伍的出现,是元杂剧繁荣的直接原因。这支队伍的新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自己的创作组织──书会 。 书会就是作家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组织起来的行会,是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合作的一种编写剧本的创作团体。 书会的专业作家,被称为“才人”,又称“书会先生”。 元代书会组织有:关汉卿等人的玉京书会,马致远等人的元贞书会,萧德祥等人的武林书会,南戏作家的古杭书会和九山书会等。 2、这些剧作家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基础。 3、这些剧作家社会地位低下,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三、蒙古统治都的娱乐需要,也是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之一。 四、元杂剧的繁荣,还和戏曲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先秦,是我国古代戏曲的孕育阶段。 原始歌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奴隶社会专职的宗教人员──巫觋。 西周末年的职业艺人──优。 优孟衣冠——戏曲扮演的同义语。 汉代,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形成期。 汉代有“百戏”的记载。所谓百戏,即民间演出的歌舞、杂技、武术、傀儡戏等名目的总称。 我国戏曲的形成,可以认为从汉代角觝戏开始。 保存下来的角觝戏剧目《东海黄公》。张衡的《西京崐赋》和葛洪的《西京杂记》,都记有这个剧目的简单情节。 《东海黄公》标志着我国戏曲的形成。这是因为: 1、这个剧中至少已经出现了两个演员。 2、这两个演员已经有了特定的服装和化装。 “绛缯束发,佩赤金刀”。 3、这个剧已经有一个规定的情节。 4、具备了某些戏曲表演方法。 5、形成了戏曲代言体的形式。 唐代,是我国戏曲的发展时期。 唐代,又出现了三种戏曲形式:参军戏;大面戏;歌舞戏。 参军戏是一种说白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参军”是类似于县官的官名。后赵有参军叫周延(一说是后汉的石耽)。 参军戏由两个演员演出,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这是我国最早的戏曲角色。参军后来衍化为净角,苍鹘衍化为丑角。 唐代参军戏今存一个著名的剧目《三教论衡》,由李可及创作并演出。 佛经《金刚经》里说:“敷坐而坐。” 老子《道德经》上说:“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 《论语》上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大面戏又叫“代面戏”,是一种戴着面具演出的戏曲形式。 《兰陵王》就是一个有名的大面戏。后世戏曲的脸谱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这个戏又改名为《谈容娘》,同时,又加进一个人物──典库。 歌舞戏是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曲。 《踏摇娘》是唐代著名的歌舞戏。唐人翟令钦的《教坊记》记载有此戏的大致情节。 由于女主角上场后边走边歌唱,所以叫作“踏摇” 唐人常非月在《咏谈容娘》诗中说:“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 这个戏不仅有歌有舞有打,而且还有道白,已经是一个“说、念、做、打”俱全的比较成熟的代言体戏剧。 宋代是我国戏曲形式的完全成熟期,并且保留下来了完整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宋杂剧继承了唐代参军戏,多演出诙谐戏谑的小故事。 据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宋杂剧有剧目280余种。 宋杂剧《三十六髻》,是专门为讽刺北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