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缺憾与未来趋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缺憾与未来趋向

新世纪女性文学的缺憾与未来趋向 刘 巍   摘 要:新世纪以来,关于文学的性别意识的探讨逐渐由上个世纪的激进走向平和、平面走向深入。尽管从目前来看,女性文学仍存在着诸如个性意识凸显、注重感性书写、历史的完整感缺失等方面的缺憾,但女性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正在以雍容大度的优雅姿态寻找文学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女性文学;文学缺憾;两性和谐?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文学突破了时代政治的大一统而凸现出性别意识,一些受到女性主义影响的作家在创作中建构女性主体性,在探讨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关系的问题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只是由于当时人们正在热衷于“入”的讨论,热衷于表达属于原发性的经验理解,因而理论性阐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兵分两路,一些女作家运用自己的性别资源进行“躯体写作”,而另一些女作家则厌倦了女性的徽号,希冀穿越性别之门重归传统,殊途亦未同归。新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试图找到一条适合女性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可以使文学的性别意识加以强调,催动女性反思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女性文学向着和谐、科学的方向发展。近十年来,作家们几乎都用各种书写形式表达自己对女性文学的反观。由于她们大都在文化素养方面有学院背景,因而她们的思考,既具有当下的亲证性,又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论建树,在优雅的女性立场上,多层次多方位地阐述了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本体特征及其意象结构与话语模式。如果说80年代至今的女性文学完成了从女性无意识到女性意识的觉醒、男权中心和女权主义两难中的困惑,那么新世纪就是要进行人类整体性别意识对单一性别意识的超越,纠正女性研究过程中的偏激、偏离的情绪与方法,摆脱固有话语模式研究的藩篱,走向建构性别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轨道上来。?   无论是为自身解放,还是为追求真理,文学始终表现着最丰富、最精细、最生动的性别意识。性别的存在同人类历史一样长久。男女性别的差异同人类的文明史比肩而立。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积淀在人类心理深层和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观念和无意识状态,这种生活化、心理化的特征带来了它与文学天然的联系和亲和力。但是数千年来,文学的性别意识一直混沌不显,文学无法做到对性别本质的关注,无法表现性别化的发展历程。反思文学最早表现出了性别意识的旨趣,比如《我是谁》、《我在哪儿错过了你》等作品都肩负着对女性启蒙的责任,在对极“左”思潮和路线戕害人性的批判中,对陸别的反思也同样获得了深厚的历史意识。但遗憾的是,女性对性别的审视在试图获得哲学和美学本体论意义的时候,“女”字似乎偏离了社会实践意识和理性品格,被大大延伸,甚至走向了误区——比如我们常常会说起的传媒操控下的“躯体写作”,美女作家对身体的肆意书写已经悖离了张扬女性主体的初衷。倘徉于大众传媒时期的女性写作使我们看不到能够激荡人类心灵的佳作,陆文婷式的为家庭为事业积极进取的女性越来越少,叶知秋式的奋斗向上的女性人生越来越多地沦为依傍男人肩膀顺势而上的“完美情人”,女性文学在时代的浪潮中似乎很随意地就放弃了宏观的历史叙述和对文学史语境的书写。?   站在新世纪的高度,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回顾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缺失:?   首先,在个性意识和社会群体命运的两极中,女性鲜明地张扬对自我人格的迷恋和崇拜,而忘却了对于“大众”的感念。依附于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宏伟叙事成为群落性的乃至个体性的艺术表达,更多地显现出个人化的体验和个人性的艺术风格。写作立场向个体经验位移,一批年轻作者毫无掩饰地将个人的内心体验示人,文学显示了从未有过的个人化和自传性的特征。文学的确是提倡个性的,没有个由就没有创造力,正是由于个性的存在才使得这一艺术样式能在千百年来仍旧魅力依然。但个性和自我到底有没有或有多大的普遍性,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文本的价值与意义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反思文学对个性意志的倡导是对十年内乱泯灭人性的反驳,从而具有社会内容和历史价值的话,那么在后来女性作家的某些作品里,这种社会历史的高蹈被忽略了。《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等作品作为先导树起了反叛社会群体意识的旗帜,事隔十年后的《上海宝贝》、《彼岸花》延续着在文化上进行的反传统的写作。个性的冲动使她们的小说任意又任性,她们不愿去“幽唱群体观念和忧患意识”,去承担社会责任,去关注普遍的人生,而是强调人生的自我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天然价值。这种不分善恶褒贬的个性张扬和对社会主流的盲目逃离导致了文学主题的蜕变。2006年,被称为“青春疼痛文学”的饶雪漫推出了《左耳》;2007年,王安忆推出了《启蒙时代》,池莉推出了《所以》,几部作品虽然故事和人物迥不相同,但却有一个相似相近之处,那就是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中,描述个人的成长史。当体验了强烈的个体扩展欲望而处于生命的巅峰状态时,主人公体验的不是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