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沫若及华兹华斯浪漫主义
郭沫若及华兹华斯浪漫主义摘 要: 郭沫若和华兹华斯是中英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华兹华斯重视个人情感与人类共同情感息息相通,不追求奇特的想象和夸饰,不让放纵的感情扼杀真和美,认为浪漫主义诗学在过分强调个人情感方面可能引起歧义,而郭沫若则追求狂放的自我扩张,表现出一个个性极端膨胀的无所不在的主体。
关键词: 郭沫若 华兹华斯 浪漫主义
一
郭沫若(1892―1978)和威廉1770―1850)是中英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一百多年,但面对的社会矛盾和诉求有其相似的一面,都要求冲决长期以来的专制社会对于人性和文化的束缚,都要激活一切在陈规陋习下僵死了的鲜活的生命力,都注重自我,注重精神和神性,都热烈地讴歌和抒发一切属于个人的感觉、情怀,都敏感于所描写的生活事件。
可以这样说,是泰戈尔、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煽起了郭沫若热爱文艺的心火,是“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使郭沫若“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1](143)
“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郭沫若虽然远居国外,但是他最深切地感应到了时代的心音。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昂奋。他不仅立即组织了以“排日”为宗旨的留日学生团体“夏社”以响应国内运动,而且立即以本名和“夏社”的名义连续写出文章发表在1919年10月上海出版的《黑潮》杂志第1卷第2期上,一面用大量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疯狂侵略中国的行径,一面呼吁同胞迅速奋起,担负起救国的责任。
他这一宝贵的爱国热情,紧接着在《匪徒颂》、《凤凰涅?》、《晨安》、《炉中煤》等诗篇中燃烧起来,含着血和泪一起燃烧。他控诉帝国主义的凌辱,诅咒祖国的黑暗,还把祖国比作他心爱的姑娘,他的“眷恋”之情像炉中煤一样烧得通红。
郭沫若显然是一个极富激情和理想的革命派和浪漫派,正如他说蒋光赤在“浪漫”受到攻击时,公开宣称:“我自己便是浪漫派,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呢?……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更好的什么的,这种情况便是浪漫主义。”[2](244)
华兹华斯在青少年时受到的思想资源和对革命的向往与郭沫若有大致相似之处。但他没有郭沫若那样深受母亲和哥哥的教诲和爱护,八岁丧母,十三岁丧父,靠了舅父的接济,才于1787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逐渐接受法国启蒙思想。此前他能成段背诵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毕业前一年即1790年的暑假,他沉迷于卢梭的思想之中,故与同学一道去法国等地旅行。在法国,他亲眼目睹了法国人民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情景,一年前的1789年7月14日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在诗人心中唤起了激情。这种激情虽然因为法国革命最终没有实现“平等自由”的理想,因而――
你们涌上去观看的,不正是
一根在风中颤抖着的芦苇?
王公贵族、政客、律师、缙绅之辈,
病的、跛的、瞎的,不分显要寒微,
好像全一个德性,匆匆赶去法兰西,
带着新的贡品,叩见刚登基的皇帝。
……
――《一根风中颤抖的芦苇》[3](188―200)
但诗人仍然憧憬着让“自由和伟力”来改变当时的英国。他在《密尔顿,你应该……》一诗中呼吁:“密尔顿,你应该生活在这个时代/今日英国,多需要你那样的伟才。/她已变成了一湾泥淖,一泓死水/祭坛、刀剑、文明风俗和豪门巨富/已保不住英国人往昔的/得天独厚的内向的幸福。/啊,请回来使我们从自私中奋起/给我们以道德风范,自由和伟力。/……”[4](188―200)
当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恐怖政策面前,在英国的腐朽现实面前,华兹华斯的世界观经历了最激烈最复杂的斗争,也是诗人游荡不定的时期,对启蒙主义的信念也不无怀疑和动摇。于是他回到湖区,并与柯勒律治、司各特等往还,过上了理想的“田园生活”。他也怀着同情的心理和静观的哲学观察贫苦农民的生活。他满怀乡愁,写下了《采干果》、《露丝》和《露西》等组诗,同时开始写长诗《序曲》和《孤独的收割者》、《不朽颂》等名篇。1807年,他出版两卷本诗集。1815年后逐渐稀薄,1835年后则几乎不再发表作品。他似乎显得低调和退化,即使最激情的歌唱也充满节制,在这一点上与郭沫若简直有天渊之别。但他却是公认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英国文学史家一般倾向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人像安诺德一样,把他置于拜伦、雪莱、济慈之上。著名评论家德“1820年之前,华兹华斯的名字给人踩在脚下;1820年到1830年,这个名字是个战斗的名字;1830年到1835年,这已是个胜利的名字了。”[5](161)
二
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正如歌德所言:“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世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