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激光冷却技术.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新型激光冷却技术

吴赛骏冷原子物理实验与理论课题组招新 (博士生/博士后) 吴赛骏课题组致力于拓展激光冷却和超冷原子实验技术,并开展基于超冷原子的基础 和应用课题研究。冷原子物理的研究对象理论上”简单“,实验上精确可控,我们利用 精巧设计的光电脉冲对超冷原子的内/外态进行全面调控并探测新物理。实验组的初期 研究方向将包括: 1. 新型激光冷却技术: 激光冷却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将室温下物质(自由原子)冷却到微开级温度的实验手 段,在超高精密测量,量子多体模拟等领域的应用不可或缺。然而被激光冷却的元素 原子目前仅占元素周期表的三分之一,大多数元素原子因为没有合适的连续激光光源 而无法被激光冷却。 本课题致力于发展基于脉冲激光的多光子激光冷却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常规方法无法冷 却的原子。 2. 原子芯片和全息显微: 超冷原子可以用来研究量子相变,著名的如波色-爱因斯坦凝聚。近年来光晶格中的强 关联超冷原子量子模拟被认为是发现新物理的一个有力实验技术。此技术的一个关键 难点在于对光晶格中的原子进行衍射极限分辨的光学成像。 不同于常规显微技术,本课题致力于利用干涉条纹和参考光的信息对超冷原子的相干 光散射进行重建,力争在新型原子芯片上实现衍射,量子噪声极限分辨的单原子检 测,为基于原子芯片的量子模拟开创新途径。 从2014 年秋季开始,本课题组的实验室建设将循序渐进地展开,一系列实验/理论上 的创新型分课题有待基础扎实且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同学加入。本实验室有和国际顶尖 冷原子实验室交流合作的机会。实验室同时诚聘1-2 名博士后,研究支持稳定,待遇 从优。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联系吴赛骏 (saijun.wu[a]swansea.ac.uk, sjwu77[a] )或沈健 (shenj5494[a] )咨询详情。 吴赛骏博士简历: 1995- 2001: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1-2007: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 获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7-2011:马里兰大学博士后,美国国家标准局客座研究员。 2011-2014:英国斯旺西大学物理系,讲师,资深讲师。 2014- :复旦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 科研经历: 在博士工作阶段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用于精密测量的波导原子干涉仪;首次提出利用原 子干涉仪测量混沌场中物质波在平移微扰下保真度的衰减,并利用博士期间建设的波导原子干涉实现 了这一想法,验证了保真度守恒和量子共振的一个不平凡数学关系。与博士后导师合作开创了多光子 激光原子冷却技术新方向;与合作者解决了常规激光冷却及低分辨原子谱线的精密测量中的长期国际 性难题。提出的反氢原子冷却方案得到欧洲加速器中心反氢原子捕获团队(ALPHA)的高度重视。在斯旺 西大学物理系发展了冷原子近量子散粒噪声全息成像技术。 部分学术论文 [1] J. P. Sobol and Saijun Wu, Imaging cold atoms with shot-noise and diffraction limited holography. arXiv:1402.6977, 2014. [2] Diogo Rio Fernandes, Franz Sievers, Norman Kretschmar, Saijun Wu, Christophe Salomon and Frederic Chevy, Sub-Doppler laser cooling of fermionic 40K atoms in three-dimensional gray optical molasses, Europhysics Letters, 100, 630001, 2012. [3] Craig J. Sansonetti, Clayton Simien, J. D. Gillaspy, Joseph Tan, Samuel Brewer, Roger Brown, Saijun Wu, and J. V. Porto, Measurement of fine and hyperfine structures and isotope shifts in the 6,7Li D lines with an optical frequency comb, Phys. Rev. Lett. 107, 023001, 2011. [4] Saijun Wu, Roger C. Brown, William D. Phil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