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苏语文试卷讲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江苏语文试卷讲评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2014·江苏卷]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24.A C [解析]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徐庶入相府拜见曹操后,“拜谢而出。急往见其母,泣拜于堂下”“徐母勃然大怒,拍案骂曰:‘……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故A项错。C项,《边城》中的故事并不是全发生在端午节,“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错,小说中描写的天保、傩送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哀婉而凄美。 25.[2014·江苏卷]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6分) 答:_____________ [答案] “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解析] 题目涉及的内容是《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贾府女眷在男子离开后接着赏月,因宝钗、李纨、凤姐、邢夫人、尤氏、蓉妻等女眷都不在,贾母叹人少冷清,吃酒闻笛,笛音悲怨,贾母落泪继而有些困了,就散了。黛玉因为中秋家家团圆,因而触景感怀,史湘云见状过来陪她劝她,二人到凹晶馆联诗。黛玉作“冷月葬花魂”,湘云说她“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 这一章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是加剧贾府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家族没落的第一强音。结合这一回内容,联系黛玉经常在大观园聚会写诗及有葬花之事,可以解答本题。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 答:____________ (2)[答案] 关系:后者否定前者。心态: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解析] 《故乡》写于1921年1月,反映了中国农村日甚一日的破产景象,通过写回到阔别七八年的故乡后见到的闰土、杨二嫂等人,反映出在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双重摧残下,人们不仅面临着肉体的死亡,也面临着灵魂的毁灭。把握全文内容之后,结合“自己手制的偶像”就容易理解第一个想法反映的是作者心中的虚无、迷茫、寂寞。在这一想法之后,文章最后一段转而写“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作者硬要实现心态的转变,否定前一想法,不仅为自己,也为读者,这在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 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 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 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