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测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册测试卷

第六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绛紫(  ) 腌渍(  ) 煦暖(  ) 菜??(  ) 婆???(  ) 2.下列短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旁逸斜出 纵横捭阖 戛然而止 B、空前决后 不约而同 心花怒放 C、义愤填鹰 坦荡如砥 抑扬顿挫 D、油光可鉴 查无消息 深恶痛疾 3.《藤野先生》中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什么变化?(2分) 4.“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与“绝句”之间有何相似之处?(2分) 5.结合语境释词:(2分) ⑴有一间的地板常不免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的人: ⑵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旁逸斜出: ⑶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 姹紫嫣红: ⑷轮到下午班的时候,我们总会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呼朋引伴: 6.对本单元相关课文内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藤野先生》一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另一条是暗线,就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 B、《白杨礼赞》采用了象征手法,借赞美白杨树的品质来赞扬北方的农民。 C、《菜园小记》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即内容上写种菜,实际上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历史。 D、《夏之绝句》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爱听自然之声,成年以后变得更加深沉,因而写来更加富有诗意。 7.请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作简短的说明。(2分) ⑴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另一种味儿”指 ⑵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极强的生命力”指 8.读下面的语句,解答后面的问题:(2分) 是一扇有树叶的窗,圆圆扁扁的小叶子像门帘上的花鸟画,当然更活泼些。风一泼过来,它们就“刷”的一声晃荡起来,我似乎听见嘻嘻哈哈的笑声,鸟像一群小玩童在比赛荡秋千! ⑴语段主要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由此又联想想来了什么? ⑵模仿本段,写一情景。 9.《藤野先生》选自         ,《白杨礼赞》作者     ,选自       ;《菜园小记》作者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      ,我们曾学过该作家的另一篇小说         。(3分) 10.记叙文要求语言生动,体现在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上,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用语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第二部分: (一) (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 ⑴ 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①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⑵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②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B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③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个紧要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⑶ 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的⑴⑵⑶处,依次是        。(2分) A、必然  B、当然  C、果然  D、自然  E、诚然  F、定然 12.文段乙中的“那一回”是指哪一回?(2分) 13.“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