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运用评价手段提高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pdfVIP

期刊论文,运用评价手段提高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期刊论文,运用评价手段提高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pdf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数学教育学报 第16卷 息技术有效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标准的要求.要把这 教师,还是对在校师范生(不妨称为职前教师),内容大都 些要求,进一步转化成为衡量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有效性 停留在对技术的操作层面上(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没有 的一把尺子,我们以为,除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外,还必须 针对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职前或职中教师的专门培训. 走进课堂,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做进一步 “关于香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师资准备状况的研究” 深入的调查与实验研究.不过在对本文所论问题的探讨过程 显示,香港特区政府虽然投入大量资金,帮助教师利用信息 中,我们倒发现另外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里也提出 技术改良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范式转向”(即从以课 来,以求得对本文所论问题的更为深入的研究. 本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 3.1提供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设备 动式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其具体的培训要求基本上都 一项对南方局部地区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中 比较偏重电脑技术,也就是说这些培训课程试图从技术入手 小学校园网的应用状况大致如下:80%以上只用于开设“信 来促进范式转变,培训并没有起到使教师具备将电脑应用于 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没有其它的教育教学应用;在其余 课堂教学的能力【l…. 20%己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以外的应用中,有一部 但对于教师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之中,美 分用于教育行政管理,另有一部分则用于辅助教学(大多停 国的一项“旨在形成职前教师创建性,把信息技术用于真实 留在多媒体加PowerPoint的应用水平);真正能用在各个学课堂情境中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研究,倒提供了一个值得借 科的教学中的学校不到5%m21.由于上述调查统计是在南 鉴的思路.为了实现研究设想,该研究建立了高校培训与 方某个经济比较发达、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水平也比较高的地 K一12训练基地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采用以下措施作为 区进行的,所以就我国当前绝大多数地区而言,其应用状况 干预手段,建立研究模型:保证培训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机 实际上还达不到上述水平(如在很多地方,尤其在广大农村, 会接触技术设备;促进专业能力形成的各种指导;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只有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中才得以“露脸”).所以 的支持系统,如专家指导下的学习和同伴合作学习;进行能 能否保证教师方便的用上比较先进的且相互联网的计算机, 力认证为主的鼓励措施(还包括提供出席关于此方面会议的 至今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机会);最后是促进以上因素运行的评价过程.该研究对此 3.2针对信息技术有效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模型评价的结果显示,这种培训方式对形成职前教师在真实 目前,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不管是对在职中小学 环境中(课堂教学)进行技术整合的能力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上)[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10.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16. 【4]张定强.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5,(6):59-62. 16—19. [6】布卢姆B S.教育评价[M】.邱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王光明,王合义.建构观下好课的标准【J】.基础教育研究,2000,(2):32—33. 【8】涂荣豹,喻平.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论【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7—82. [9】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文档评论(0)

zhoujiah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