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6个村为案例
摘要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始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农
户是农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
设”的背景下,开展对中部农区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实践价值。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农户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性,丰富区位论的
研究,而且可以为科学调控农户空间活动和制定科学的农区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据库和156X
196农户农业生产区位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在相关理论如区位论、
地理空间交互作用理论、农户组织理论、行为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采用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打工区位和农业生产区位及其影响因素进
行了研究。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论述了本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农户是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农区
人文景观的主要塑造者,也是农区人地关系的主要调控者,农户行为直接关系到
农区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长期以来入文地理学对农户研究比较薄弱、对农户
经济活动区位研究较为忽视的状况,本文将微观的农户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了自己
研究的主题。
第二部分,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从农户相关研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及其
评价与扩展、农户农业生产活动区位和打工区位四方面,对该领域直接相关研究
和间接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农户经济活动区
位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有关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的研究,只有个别零星的
分析见诸于相关的文献之中,很少有系统的成果发表。第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
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分析,已有的农业区位的微观分析主要还限制在国外,美国
大农场的空间尺度很大,其他的实证研究样本空间尺度亦较大,很少发现中国中
部人口稠密区村域尺度的实证研究,尤其还很少见到从农户微观角度分析农户活
动区位的研究。第三,对农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而从
她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分析很少见到。总之,农户经济活动区位理论体系的构建
还十分薄弱。
第三部分,农户打工区位研究。本章从村域农户打工者微观视角,探讨了打
工地的地理分布问题,重点分析了打工距离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并从打工空间
距离扩展到打工方位、打工地带、打工行政区域空间、打工城市类型,对打工地
的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打工距离整体
分散、局部集中,打工人数随距离的变化里U型分布,打工者在打工目的地的分
布上具有群聚特征。第二,农户对打工地的选择是在能够预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前
提下,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和社区因素的结果,是理性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打工
地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打工距离有明显差别,
男性、年龄较小者、未婚者到较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低学历的人
在更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而高学历的人在距离较近地方打工的概率较大。农
户家庭中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男性劳动力越多,越趋向于到较远的地方打工。
人均耕地与打工距离成正比,即人均耕地越少,在附近打工的概率越大。打工者
社会网络的引导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人均GDP越高,在较近地方打工
的概率越大,经济越落后,在较远地方打工的概率越大。地形越崎岖,越到较远
的地方打工,反之亦然。城郊村在附近就业的概率较大,而非城郊村在较远地方
就业的概率较大。在打工地的选择中,个人人力资本状况、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与贡献、对打工风险的规避、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家庭内部管理的成本具有关键
作用,关系网络的引导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四部分,农户农业生产区位研究。本章以黄庄平原城郊村、蛟龙碑丘陵村
和北庄山区村为典型样本案例,论述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距离对
农业生产区位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农业生产区位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第一,
距离是影响农户农业生产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其显化程度受到农户耕作地块均
~性程度和农作物多样化的影响。第二,农作物的劳动密集度,决定着隐性交通
成本,从而决定农业区位。农户在收益最大化的规律支配下,首先依据微地形和
地块的自然适宜性来确定农业生产的内容和投入的强度,当地块的自然条件比较
均一时,农户将根据农作物劳动密集的程度确定其布局,如果不存在或较少存在
多样化的不同劳动密集程度的作物时,我们会看到普遍存在的均一的农业布局:
不论距村多远多近,均种植同样的农作物。然而,在农作物类型多样化,尤其是
在作物劳动密集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距离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将会凸显。
第五部分,结语。对本文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东海泥质区沉积物中木质素的分布特征和其对陆源有机物的指示作用.pdf
- 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形态分布和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pdf
- 东海赤潮高发区及舟山群岛沉积物中脂类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pdf
- 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柱样的木质素特征及环境演变意义.pdf
-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研究.pdf
- 东海黑潮水及东海陆架水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研究.pdf
- 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态势探析——以嘉善县各乡镇为例.pdf
- 东黄海大气干湿沉降营养盐的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pdf
-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湘潭县产业结构优化探究.pdf
- 中亚热带两种绿阔叶林群落细根寿命估计.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