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活动的变迁 ⊙ 引起动机: 请学生复习单元2中‘中国地形的主要 .doc

农牧业活动的变迁 ⊙ 引起动机: 请学生复习单元2中‘中国地形的主要 .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牧业活动的变迁 ⊙ 引起动机: 请学生复习单元2中‘中国地形的主要

農牧業活動的變遷 ⊙ 引起動機:   請學生復習單元2中「中國地形的主要特徵」,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傳統農牧業受到的限制與分布概況。 ⊙ 教學步驟: 1. 利用圖5-1說明中國傳統農業的類型和分布。 2. 進行「活動一?搟農業活動的地理環境」。 3. 利用圖5-2說明山牧季移的過程。 4. 進行「活動二?搟多元的生活方式」。 5. 利用圖5-5、5-6、5-7說明中國現代農牧業發展與分布的概況。 6. 引學生思考商業化與現代技術對農牧業的影響。 工業發展與工業分布的變化 ⊙ 引起動機:   中國華北、東北是早期工業發展的重心,為何現在的重心在東南沿海地區呢? ⊙ 教學步驟: 1. 利用圖5-8、5-9說明現代工業的發展,並引導學生思考重工業的發展方向。 2. 利用圖5-10、5-11說明中國工業發展歷程以及空間分布變化。 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 引起動機:   引導學生思考三個不同的經濟帶中,食衣住行與生活消費方面所面臨的差異,並說明居民在平均所得上的差距。 ⊙ 教學步驟: 1. 利用圖5-12、5-13、5-14、5-15說明近代中國在產業結構與平均所得的成長與轉變,並討論其影響因素。 2. 利用圖5-16說明中國三大經濟帶的分布狀況。 3. 利用圖5-18、5-19說明中國三大經濟帶在產業區位條件方面的差異。 單元課程結構表   本單元建議以三節課教授,可分為三個部分: 1. 介紹中國傳統農牧業的活動型態以及分布,點出傳統農牧業活動深受自然環境影響,再依循時間軸的發展,說明在商業化和現代技術的配合,傳統農牧業如何轉變為現代化的農牧業,並引導學生思考其正面及負面的影響。 2. 說明中國工業發展歷程、特色、區位分布及發展目標。提醒教師將重點放在1980年代以後,東南沿海地區的工業發展概況。 3. 說明中國三大經濟帶劃分的發展,指出經濟發展出現區域差異,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區域差異產生的後果和解決的方法。 1. 建議教師以中國的氣溫、降水等條件引導學生思考氣候對農牧業發展的影響,然後,再利用圖5-1說明中國傳統農業與牧業的分布概況。 2. 建議教師先以中國東半部為講述重點,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從氣溫、降水等自然條件說明南北方的農作物差異。 1. 說明中國西半部發展畜牧業的原由,然後再說明畜牧方式分為放牧及游牧兩大類,游牧又可分為水平和垂直(山牧季移)兩種移動方式。 2. 利用圖5-2說明山牧季移活動的分布地區及進行過程。 ●具體目標 1. 了解中國各地的環境差異。 2. 分析區域的環境條件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 ●實施步驟 1. 建議教師說明圖中各種生活方式的形成背景。 2. 建議教師帶領學生配對照片和地點,或由學生自行完成。 1. 利用圖5-5說明中國糧食作物面積減少的情況,並引導學生思考糧食作物面積比例降低的原因。 2. 說明傳統農業的發展深受自然條件影響,現今的農業受到科技的影響,可以局部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例如,東北地區,原來種植小麥,水利設施的進步,改種單位面積產量更高的水稻。 3. 利用圖5-7說明中國現代農牧業轉變的實例,並請學生思考其利弊。 1. 利用圖5-8、5-9說明中國引進外資數量的概況以及資金來源,然後,說明沿海地區開放城市與經濟特區的設立背景及發展優勢。 2. 建議教師利用圖5-10說明中國工業的空間分布演變歷程,然後,再強調1980年代以後,東南沿海地區的工業發展。 3. 建議教師提醒學生思考,沿海地區蓬勃發展的同時,重工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東北及華北地區,將會面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1. 詳細解說中國東部沿海在交通、勞力、市場、資金、技術等條件較內地優越的例證。 2. 解說東北與華北地區的重工業缺乏競爭力的原因(可從戰後日本工業重建的例子加以強化說明)。 1. 從臺北市與周遭衛星都市所形成的大臺北都會帶作例子,解說東部經濟帶中「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等都會經濟圈的重要性。 2. 詳細分析中國三大經濟地帶各自的優勢與缺點,以及區域差異所導致的後果。 3. 請學生回顧臺灣是否也有區域發展不均的現象?並思考比較之。 水稻 配合課本第47頁 1. 生長條件:水稻是喜溼作物,在育種期中,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供應,主要分布在降水充沛的南方,及北方有灌溉設施的地區。水稻也是喜溫作物,低溫不僅有礙發芽,也不利於結穗,水稻發芽最低溫度需10℃-12℃,結穗需要20℃-25℃。由於中國春季氣溫增溫快,夏季各地普遍高溫,除少數高寒地區外,熱量條件都可達到水稻生長的需要,熱量充足的熱帶、副熱帶地區,水稻年可一穫或二穫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