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培养计划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培养方案 高起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培养目标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其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
有从事电力系统领域实际工作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和研究工作的能力,成为具有较高专业
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毕业后可在电力系统和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
技开发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
相关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三、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
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
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本专业及适应相近专业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掌握一种外国语的
基础知识,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科技文献和资料,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的表达
能力。
四、学制及学习形式
本专业层次为高中起点专科,采用学分制,学制2.5 年,学习期限2.5~6 年。学习
形式为利用网络课件、课件光盘及网上答疑等网络教育方式,在学习中心的协助管理下
自主进行学习。
五、主干课程
普通物理 程序设计基础(高起专)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计算机网络与多
媒体技术 电机学(高起专) 电路(高起专) 自动控制理论(高起专) 发电厂热力设备(高
起专) 继电保护原理(高起专) 发电厂电气部分(高起专)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高起专)
高电压技术(高起专) 电力系统分析(高起专)等。
- 1 -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培养方案 高起专
六、课程总体设置及学分分配
项 目 门 数 学分数 百分比%
公共基础课 8 24 30
专业基础课 7 27 34
专 业 课 7 16 20
选 修 课 5 13 16
总 计 27 80 100
七、教学要求
1.本专业要系统地学习所有必修课及13 学分的选修课。
2 .课程考核方式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考查。
3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上机、综合实验、社会实践等。
八、毕业条件
学生必须取得必修课+选修课合计总学分 80 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九、选课说明与要求
1、课程设置表中各模块选课要求
(1)公共基础课必修 24 学分,其中思想政治课程 5 学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12
学分,高等数学(上)、线性代数与远程教育学习学7 学分;
(2)学科课程必修43 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27 学分,专业课16 学分;
(3)选修课15 学分,从中任选13 学分。
2、选修课的说明与要求
(1)设置选修课的目的: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以拓展
学生的眼界,了解某些课程的某些领域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
特长。
(2)设置选修课的意义:选修课的开设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
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
(3)选修课的考核形式设为考查。
3、实践课的说明与要求
(1)上机:对要求上机实践的课程,由学习中心负责安排学生集中上机、辅导。
(2)实验:对有实验要求的课程,学院建立网上在线实验课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
内进行在线学习,并进行实验报告。
- 2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慈济大学校务评鉴社会科学(含教育)类组 教育传播 - 慈济大学-人事室.ppt
- 成绵高速防雷改造设计文件.doc
- 我为家人分忧解难 学与教活动 家庭生活 (第二学习阶段) 学习目标: 以 .doc
- 成都市郊区域农田中土壤镉形态研究 -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pdf
- 慢摇吧音响工程设计方案说明.doc
-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ppt
- 我们称所有可以被表示的非整数为实数.ppt
- 我国地闪活动和降水关系的区域差异 -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 .pdf
- 我国部分河流重金属水-固分配系数及在河流质量基准研究 - 环境科学.pdf
- 我国中部5省闪电活动季节性对比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