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是情感和程式矛盾运动历史.doc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和程式矛盾运动历史.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 黄桂娥 (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摘 要]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中国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带有政治伦理色彩的、以“中和”为审美特征的情感。中国艺术还具有“程式”特征,就是艺术表现中的种类、类型、材质、风格、形式或笔法等所体现出的深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层,成为无法摆脱的具有稳定传承的定式。程式是用来装情感的,程式又是消极的,它有惰性,但情感有时受它的驱使,有时是反抗它的驱使的。当情感以一个时代为整体普遍发生变迁的时候,程式却固守不变,此时艺术走入末流;当最适合表现新情感的程式终于找到,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中间的流动构成中国艺术的历史。“中和”之情与惰性“程式”的本质特征、“师资传授”和“传移模写”的尚古创造传统,导致中国艺术的历史具有轻微、静态、缓慢的变化性,独立于世界艺术史之外。 [关键词] 中国艺术;情感;程式;艺术历史;艺术史分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国艺术史一直未能发展成自足的学科,艺术史研究在中国现行的学科体系中还处于一种非主流状态。不仅如此,目前中国艺术史研究已出现诸多问题、困境甚至是危机。中国艺术史研究迫切需要确立一种新的认知和观察角度来维系自身体系的独立性。正如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黄厚明教授所说:如何让中国艺术史具有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表达独特认识之价值,成为中国艺术史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1]基于这样的一些理论背景,本文力图站在哲学理性的高度,在对中国艺术历史作整体精神关照的情况下,以求彻底摆脱地域史、门类史、分类史的症结,并以民族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民族价值、情感、体验为旨归,来探究中国艺术这一独特的历史进程,是如何显现、发展、传承,并最终构成其独特历史结构的。本文定义: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艺术史定义从属于艺术的定义,因此本文对中国艺术的定义是:中国艺术是接受或反抗程式驱使的对具有共通性情感的表现。艺术史的定义离不开艺术史分期的问题,本文在艺术史分期的阐述中进一步阐述这一艺术史观。本定义主要针对中国艺术的历史,这首先需要论证中国艺术历史大体上是独立于世界艺术史之外的。 一 、中国艺术史的独立性与封闭性 既然艺术与历史的关系不容忽视,在探索中国艺术史是否是独立、封闭于世界之外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考察中国历史的特殊面貌。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中国的描述虽然是基于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推演,但仍表达出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共同观念:“……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那一种实体性,所以它既然是最古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与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和印度可以说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而只是预期着、等待着若干因素———————————— [收稿日期] 2012-4-25 [作者简介] 黄桂娥(1979- ),女,湖北武汉人,文学(艺术学博士),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的结合、然后才能够得到活泼生动的进步。”[4]161黑格尔断言,中国历史只有依靠外在强制性的力量的牵扯,才能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自己本身是不可能参与世界历史进程的。 黑格尔对中国的论断有很多浅薄、荒谬之处,我们不能完全以此来认识自己,但“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确实指明了中国人有一种以古为尚的民族性。中国人倾向于以过去历史中展现的某种道德寓意作为今日的典范,“从缠绊错杂的细琐事件中推演出现代人所谓的“定律”或“通则”,这些律则能适用于不同的时空环境,并借由今昔之间的一致性,将可能遭遗忘甚或葬埋的人、事、物,连结成可理解的历史图像而通至永恒之境。” [5]在中国人那里,时间不是物理学的概念,具有流逝性,而是具有循环反复的性质,一年四季十二月、生、老、病、死、投胎、转世等,一切可以重来,消失的可以再现,在一个时空起作用的东西在另一个时空依然可以起作用。这就是黄俊杰教授所说的中国文化的“超时间”特性,这导致中国人喜欢遵循“典范”:“中国人浸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之中,一贯地认为人存在的目的乃在于体认并实践古圣先贤所建立的典范”。[5]中国古人的历史观是逆向的,而西方人的历史观是进化的。对此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表示认同。胡适说:“中国人的守旧性最大,保存的‘遗形物’最多。皇帝虽没有了, 总统出来时依旧地上铺着黄土,年年依旧祝天祭孔,这些都是‘遗形物’。” [6]37 法国当代艺术理论家雅克?蒂利耶说:“从延续千年、重新获得的大运动中,西方人对进步,对新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