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站距光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ultra-long span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V01.29
第29卷第185期 电力系统通信 No.185
200 forElectricPower ·11·
8年3月10日Telecommunications Mar.10。2008
System
超长站距光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张娜,金志民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11)
摘要: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不断建设发展,对电力系统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超长
站距光通信技术对于减少光中继站数量、降低工程建设规模及投资、减少维护量具有重要的意
义。文章分析了超长站距光通信系统的限制因素和关键技术,探讨了超长站距系统的功率及
OSNR计算,最后简要介绍了超长站距光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凡个应用案例。
关键词:超长跨距传输;DRA;ROPA;OSNR
中图分类号:TN91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641(2008)03—0011—05
进行计算,大致可分为光纤具有的固有损耗和光纤
0 前言
制成后由使用条件造成的附加损耗2类。
光纤通信系统问世以来,一直向着2个目标不 (1)固有损耗
断发展,一是延长中继距离,二是提高系统容量。 固有损耗包括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和因光纤结
随着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不断完善,业务需求的不 构不完善引起的损耗。吸收损耗是光纤材料中的
断增加,传输系统容量已经逐渐从早期的155M, 某些粒子吸收光能产生振动,并以热的形式散失
622
M扩展到现在大部分覆盖2.5G的传输系统, 掉。造成吸收的原因主要是材料中存在杂质离子,
并逐步建设大规模的10G甚至波分网络。按照国 这些离子在光波的激励下发生振动而消耗光能。
家电网公司“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电 散射衰减是光在纤维内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均匀或
网将大力建设特高压交直流电网,交流特高压站距 不连续的情况时。有部分光散射到各个方向上,不
一般在300—400km之间,直流特高压联网工程的 能传输到终点,主要包括材料散射和光波导结构不
000
站间距离更是高达1 km以上。 完善引起的散射衰减。
为了实现站间信息传输,在传统技术中需要 (2)附加损耗
建设大量的光中继站,增加了工程的建设、维护 附加损耗是在光纤的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的,
难度和投资规模,因此如何延长光通信的中继距 包括微弯损耗、弯曲损耗和接续损耗(主要是由环
离成为电力系统通信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特高 境温度变化带来的)。在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地
压电网的建设也给超长站距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要将光纤一根一根地接起来,光纤连接会产生损
提供了契机。 耗;光纤微小弯曲、挤压、拉伸受力也会引起损耗。
这些都是光纤使用条件引起的损耗。
1 超长站距光通信的制约因素
1.2 色散
光纤传输的许多不利因素影响了光纤传输网 进入光纤的窄脉冲随着传输而逐渐变形,脉冲
络的传输性能,由光缆线路引起的主要不利因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超临界直流机组模型及控制优化 Model and its control 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once-through unit.pdf
- 超临界直流机组停(备)用保护工艺的选择与应用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hutdown (Reserve) Protection Techniques for Supercritical Once-through Unit.pdf
- 超临界直流炉典型启动系统对比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ypical start-up systems for supercritical once-through boilers.pdf
- 超临界直流锅炉蒸汽稳压吹管与降压吹管的比较 Comparison between Steam-line Blowing by Steady Pressure and That by Step-down Pressure on Supercritical Once-through Boilers.pdf
- 超临界直流炉高温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及处理 Supercritical Once-through High-temperature Furnace Overheated Tube Rupture Analysis and Treatment.pdf
- 超临界直流炉机组的控制策略特点 Trait of Supercritical Once Through Steam Generator Control Strategy.pdf
- 超临界直流炉控制特点分析及优化 Analysis of Super-critical DC Furnace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pdf
- 超临界直流炉首次检修化学检查共性问题及对策 Discussion on Chemistry Check-up of Supercritical Once-through Boiler.pdf
- 超临界直流炉停炉后的真空干燥法保养分析 Analysis of the vacuum drying method used for shutdown protection for supercritical once -through boiler.pdf
- 超龄家用电器的危害引起重视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标准制订工作提速.pdf
- 超长周期大地电磁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The AD transform technology of super long period Magnetotelluric data acquisition system.pdf
- 超长主厂房框架温度内力分析计算 Calculation of Thermal Stress in Over-length Main Power Building Frame.pdf
- 超支化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改性环氧树脂导热胶性能研究 Synthesis of Hyperbranched Epoxy Resin and Properties of Modified Heat Conductive Epoxy Adhesive.pdf
- 超支化聚合物的特征、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tructur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yper-branched Polymers.pdf
- 超支化聚合物在质子交换膜中应用进展 Development on hyperbranched polymer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materials.pdf
- 超支化聚醚多元醇在干式电抗器浸渍树脂中的增韧研究(Ⅰ) Relationship Between Molecular Weight of Hyper-branched Polyether Polyols and Toughened Epoxy Resins Applied to Impregnating Resin for Dry Reactor(Ⅰ).pdf
- 超支化聚酯功能化纳米粒子改性浸渍漆的研究 Study of Impregnating Varnish Modified with Hyperbranched Al2O3 Nanoparticles.pdf
- 巢湖核电厂厂址地震地质条件分析 Research on Seismic-geology Conditi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 Sites Chasohu.pdf
- 朝阳变电站GIS设备运行情况分析 Analysis of GIS Equipment Operation in Chaoyang Substation.pdf
- 潮流跟踪算法两个分支之间的联系 Research on relation between two approaches of power flow tracing.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