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台东大学防灾科技资讯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总则-台东大学防灾科技资讯中心.DOC

第一章 總則 第一節 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擬定 壹、計畫依據 依據91年5月29日頒行之「災害防救法」第20條規定「直轄市、縣(市)災害防救會報執行單位應依災害防救基本計畫、相關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及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並報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備查。前項直轄市、縣(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不得牴觸災害防救基本計畫及相關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鄉(鎮、市)公所應依上級災害防救計畫及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並報所屬上級災害防救會報備查。」。是以本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係依據下列法令訂定之。 一、民國89年7月總統令頒布布 肆、計畫內容架構 本計畫共分2章,第一章總則、第二章颱洪及坡地災害。 第二節 海端鄉概況 海端,指今鄉公所所在地海端村,布農語原稱haitotowan(現名haiduan),意指三方為山所環繞、一方為開口之地形,其地正當新武呂溪出中央山脈轉向南流,進入花東縱谷之處,宛若兩山間之缺口。本鄉為臺東縣所轄五個原住民鄉之一,鄉內約95%為原住民,以布農族為 主,次有少數排灣族、卑南族、泰雅族 、及阿美族等;另約5%為非原住民,包括外省人、客家人及閩南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超過6人;絕大多數定居在山腳沖積扇及河階台地上,西側中央山脈廣大面積渺無人煙,人口分佈甚不平均。,。,。,。新武呂溪係本鄉最大之溪流,發源於中央山脈大關山、小關山、卑南山主山、三叉山、向陽山、布拉克桑山一帶,主要支流包括大崙溪、霧鹿溪和布拉克桑溪,三條支流在新武部落附近匯流後,在池上鄉流入卑南大溪,經關山鎮、鹿野鄉、卑南鄉、台東市而後出海。夏季水量豐沛,冬季水量較少,因溝深陷,除了本鄉海端村初來部落稍有灌溉外,其他各村無法取用,直接供應池上、關山地區之水田,使下游地區水稻產量及品質聞名全省。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氣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溼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的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漩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漩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漩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小時62公里或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面上的猛烈風暴,北緯10度至15度一帶是最容易形成颱風的區域;而侵襲台灣的颱風大都來自北太平洋西部,發生的地點以加羅林群島、馬利安納群島和帛琉群島附近一帶最多。另外,也有颱風是來自中國南海海面的,但次數較少,從2001年至今之颱風生成的位置如圖所示。 圖颱風生成位置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根據1897年至200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這段期間一共有398次颱風侵襲台灣地區,如表1所示,從表可以看出其中以8月最多,次為7月和9月,而每年之7至9月可說是台灣的颱風季。 表 1897-2006 年各月及全年侵台颱風綱要表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月    份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總共侵台次數 0 2 14 29 100 119 89 35 9 1 398 平均每年次數 0.00 0.02 0.13 0.26 0.91 1.08 0.81 0.32 0.08 0.01 3.62 佔全年之百分比 0.0 0.5 3.5 7.3 25.1 29.9 22.3 8.8 2.3 0.3 100 根據100多年來的紀錄,一共有198次颱風在台灣登陸,以登陸地區來分,彭佳嶼至宜蘭之間有33次,宜蘭至花蓮之間有40次,花蓮至成功之間有29次,成功至台東之間有34次,台東至恆春之間有31次,恆春至高雄之間有19次,高雄至東石之間有10次,東石至台中之間有1次;台中至新竹之間有1次,如圖所示。由上列數字看來,颱風登陸次數以台灣東部地區為最多,亦即在統計分析上台東縣境內約有33%的機率,受到颱風直接登路的衝擊與風險。 圖颱風登陸位置統計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台東縣每年因颱風所造成之災害大致上有人員傷亡、山崩、土石流、建築物毀損、招牌、路樹毀損、(鐵)公路、橋樑毀損、海堤(河堤)毀損、電力、電信、自來水設施毀損等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