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氧气与火.PPT
危險的火 姓名:俞任謙 指導老師:林欣怡 研究動機 因為我想不出題目,所以爸爸叫我去看國小五年級的小牛頓科學介紹書,結果我就找到這個項目,簡單而且以前有實驗過,現在我想把它做的更仔細一點,而且再深入探討。 研究目的 1. 辨認火災發生的原因,並控制如何做預防事故發生 2. 瞭解火災基本理論及滅火原理 3. 認識各種消防警報設備 4. 認識及知道如何使用消防滅火設備 5. 舉例說明避難逃生技巧 我的研究工具 網路 書籍 電腦 我的研究方法 上網研究火的重要集來源,病查詢火災時應有的動作 研究目的1 火災依燃燒物質之不同可區分為四大類: A類火災 普通火災 普通可燃物如木製品、紙纖維、棉、布、合成只樹脂、橡膠、塑膠等發生之火災。通常建築物之火災即屬此類。 可以藉水或含水溶液的冷卻作用使燃燒物溫度降低,以致達成滅火效果。 研究目的1 B類火災 油類火災 可燃物液體如石油、或可燃性氣體如乙烷氣、乙炔氣、或可燃性油脂如塗料等發生之火災。 最有效的是以掩蓋法隔離氧氣,使之窒熄。此外如移開可燃物或降低溫度亦可以達到滅火效果。 研究目的1 C類火災 電氣火災 涉及通電中之電氣設備,如電器、變壓器、電線、配電盤等引起之火災。 有時可用不導電的滅火劑控制火勢,但如能截斷電源再視情況依A或B類火災處理,較為妥當。 研究目的1 D類火災 金屬火災 活性金屬如鎂、鉀、鋰、鋯、鈦等或其他禁水性物質燃燒引起之火災。 這些物質燃燒時溫度甚高,只有分別控制這些可燃金屬的特定滅火劑能有效滅火。﹝通常均會標明專用於何種金屬。﹞ 滅火方法1 滅火方法 可燃物、氧氣/空氣、能量以及連鎖反應等燃燒四要素必須同時存在(任何一要素皆不可或缺),才能持續可燃物之燃燒。所以,我們便可以利用此一特性,讓此四要素中有一個要素不存在,就能達到控制火的延燒與擴散,而達到滅火的目的。因此,便有了2種滅火方法:(1)隔離法;(2)窒息法。茲分述如下頁: 滅火方法2 (1) 隔離法 將可燃物移除,使燃燒反應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燃燒。早期台灣的建築物大多為木造屋,且一戶連著一戶;只要一有火災發生,火勢藉著風勢的助長,在短時間內所有的房屋皆會被火舌吞噬,消防人員會一面以消防水灌救,一面調用挖土機將火勢延燒路徑中間的某一處房屋剷平,以形成一道有效的防火間隔,防止上風處之火勢繼續往下風處擴大延燒。消防術語稱此法為「破壞消防法」。 滅火方法4 (2) 窒息法:將助燃物與可燃物隔絕,使燃燒之氧化反應因缺氧而窒息,達到滅火之目的。目前在國內消防實務中大多採用各種不同的滅火藥劑來達到窒息的目的,一般常用的窒息性滅火藥劑有:泡沫、蒸發性氣體、不燃性氣性、以及不燃性固體。 防火常識1 一般防火常識 煙蒂亂丟或床上吸煙,最容易發生火災請小心火種。 燃放爆竹,最易引起火災,應革除燃放爆竹之習俗,如不可避免,應遠離易燃品。 讓孩子玩火,等於拿自己的生命財產開玩笑。 揮發性油類最易引起火災,切勿放置在家。 生火取暖或以煙燻蚊蟲,易引起火災,務須小心處理。 防火常識2 6.墾植焚燒雜草或燒山,須向警察機關,申請核准後,監視實施。 7.大人外出時不可將小孩反鎖在家,並應注意避免小孩玩火,以免引起火災。 8.家庭主婦在烹調時,切勿遠離,如油鍋起火用鍋蓋或棉被覆蓋窒熄。 9.發生火警應一面派人報警、一面撲救,勿僅顧逃生或搶救財物。 10.油類及化學物品火災,可用乾粉、輕水、二氧化碳等滅火器撲救。 防火嘗試3 現代的建築結構體大致皆改採磚塊、混凝土或鋼骨結構來建造,耐火性較木造房屋高。但為了防止火勢從門、窗等開口延燒至鄰棟建築物,建築物間依規定亦應設有一道三公尺以上的防火間隔(俗稱防火巷)。此間隔通道必須與道路相連接,故又可當成火災時的另一條逃生路線。 心得 在火與氧的共生中,我發現大自然是共生的,只要少了一個環節,就有可能造成自然界的動盪,讓整個地球失去平衡,在人類多年的破壞下,地球已經快要撐不住了,像是臭氧層破裂、動植物大量絕種,這些都是警告,警告人類不要再破壞只有一顆的地球了。 參考 小牛頓科學百科五年級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