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对仗生情趣,古韵入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对联作用.doc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对仗生情趣,古韵入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对联作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仗生情趣,古韵入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对联的作用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增添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如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对联也走过了先在民间口头流传,继而发展到文人纸上笔下的演变过程。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产生于秦代前后。隋唐时期,对联已作为一种对仗对偶的骈俪文体从诗歌中分离出来,不仅在民间口头对答如流,而且在文人墨客中出现了即兴属对之作。直至今日,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仍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亿万人民的喜爱。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以评抛砖引玉,促进整体感知 鲁迅先生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到“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所谓“对课”,就是对对子,学习对仗。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宿鸟对鸣虫”。这些对仗,字面上对称,构思上独具匠心,音韵和谐,创造了如詩如画的意境和韵味,看上去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妙趣横生。学生听罢,微笑,默叹,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讲语文课,我就用后人评价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了解作者和作品。如我所料,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陡涨。例:讲蒲松龄的《狼》一文,介绍《聊斋志异》时,我没有按照教参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径,将郭沫若先生评价《聊斋志异》的一幅对联先作介绍: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虽仅有十六字,但对蒲松龄的创作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而充分的评价。上联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评价,指出“高人一等”,下联则从主题思想上着手,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真是“入骨三分”。此处“入骨三分”化用了成语“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讽刺更深刻。归纳引申到课文《狼》,指出作品通过对狼的贪婪凶残本性的刻画,影射了对当时社会黑暗腐败势力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一个人物,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通过一幅十六字的对联,使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客观、深入、透彻的了解。再如讲《鲁迅自传》一文,自然要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代表作《呐喊》、《彷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在导语中选用了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一幅悼念鲁迅先生的对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板书此联于黑板,进而围绕此联,提出质疑。陨星何意?呐喊、彷徨指什么?等等。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评析,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民族英雄。《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以此导入新课,别具一格,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及文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景仰之情。这样有意识有目的的把文学作品与对联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二、言简意赅析文理,化繁为简寓其中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在每次讲说之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个题目就是后来的回目。它是由对偶整齐的两个句子构成,语言精炼,概述具体。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接触过的就有“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在语文课的讲授中,如能用一些这样对仗工整的联句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我先摘引一幅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武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幅对联采用对比手法,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生活,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读毕令人拍案叫绝。上联写出了范进中举前饥寒交迫,受尽世人白眼和冷嘲热讽的境遇;下联写范进中举后接受众人的朝贺,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锦上添花。这样通过前后生活境遇和众人态度的强烈对比,刻画出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有力地鞭挞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语言虽少,但讽刺力量显得更加深刻。这样用对联引导阅读较长的文章,学生注意力集中,似有章可循,思路清晰,听课的兴趣更加浓厚,课堂上也有了意外的收获,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神游古迹名胜,感悟先哲情怀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些古迹在很多古诗文里曾提到过,虽没有身临其境的条件,但在讲古诗文时,我感情充沛,精神焕发,并以此感染学生,“带领”他们跨越时空,追溯历史上下五千年,神游祖国河山千万里。学生心驰神往,情动而意随。一节课,有如作了一次免费旅行。如讲《桃花源记》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