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研究-第四纪研究.PDF

汶川MS80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研究-第四纪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汶川MS80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研究-第四纪研究

第 30卷 第4期 第 四 纪 研 究 Vol.30, No.4  2010年7月 QUATERNARY SCIENCES July,2010 doi:10.3969/j.issn.10017410.2010.04.04 文章编号  1001-7410(2010)04-670-07 汶川M 80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研究 S ① ① ① ② ③ ④ 宋文杰  朱介寿  程先琼  李海丰  徐华全  顾勤平 (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都 610059;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库尔勒 841001; ① ② 成都市地震局,成都 610059; 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南京 210014) ③ ④ 摘要  2005年 10月至2007年4月,我们在松潘-甘孜、龙门山地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剖面正好经过地震 震源区映秀,这为研究地震震源区深部结构提供很好的机会。观测剖面自成都龙泉山,途经都江堰、卧龙,终止于 新都桥,全长约400km,台站间距5~10km,34个流动宽频带地震仪共记录到该时间段内55级以上远震事件 542 个,大于等于60级为 195个。利用该观测剖面记录到的远震 P波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方法来研究汶川M80 S 级地震震源区地壳深部结构,结合地震构造背景的分析,探讨引起这次地震的动力学模式,并由此认识汶川地震的 孕育与成因机制。根据震源区地表破裂和余震分布及深部结构的综合分析,可以划出震源区下方的地震断裂带。 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界面分布特征,发现松潘-甘孜地块及龙门山推覆体中在20~60km深度存在一个厚度 约 15~20km的低速中地壳,而四川盆地地壳内不存在低速层。该中地壳内的低速层,是引起中上地壳的推覆运动 的滑脱层。2)Moho面自扬子盆地(36~42km)跨龙门山(50km)到松潘-甘孜腹地(62~65km)逐渐加深,跨鲜水河 断裂又变浅(60km),说明横跨扬子盆地—龙门山—松潘-甘孜地块的该断裂带是地壳厚度的陡变带。该结果揭示 了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是碰撞接触模式,龙门山的推覆构造就是上地壳逆冲的结果。 主题词  汶川地震 接收函数法 碰撞接触模式 低速层 上地壳逆冲 中图分类号   P315.2    文献标识码  A 认识。为此必须重新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性及 1 前言 动力过程进行研究。 2008年5月 12日,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 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5~7]龙门山隆升起源于下 举世瞩目的汶川 M80级大地震,微观震中在汶川 地壳低粘度层的运移。然而这种认识已受到新的探 S 县的映秀镇附近(310°N,1034°E)。地震时首先 测结果的挑战。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大多数学者均 从映秀附近产生破裂,这一破裂过程继续向北东方 已认识到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并非来自下地壳,而是 向延伸,以约3km/s的速度传播,历经 80~100s时 上地壳滑脱解耦的结果[1,8~10]。 间,使全长 300km的断裂带裂开。地震发生后,余 本文将利用汶川地震震源区的流动台站记录的 震基本上沿映秀-北川断裂到平武-青川断裂狭窄 远震P波波形数据,结合地震余震的分布,通过接收 [1]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