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铭-40岁入行摄影记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广铭-40岁入行摄影记者

刘广铭:40岁入行摄影记者新闻摄影很多时候是个力气活儿,所以摄影记者以年轻人居多,竞争也比较激烈。现在有的摄影记者,不到40岁就跑不动了,但刘广铭却是在40多岁,才转行成为摄影记者的。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1955年9月,刘广铭出生于桂林的一个工人家庭,1973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两年后成了一名工人。凭着自己努力,刘广铭学徒3年便入党提干,当上了厂团委书记。1981年,厂里又送他进桂林市委党校脱产学习一年,毕业后回厂做宣传工作。1985年,刘广铭参加了桂林市的摄影培训班,初步掌握了暗房冲洗放大照片的基本功。 能走进新华社大门,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刘广铭说他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人。“1988年的时候,我在桂林市医药管理局做宣传工作,局里凡涉及到普法和法制宣传的图片,我都送到广西法制报桂林记者站,接待我的是当时的站长鲁炜。一来二往,我就跟鲁炜熟了,常在一起聊天、聊摄影。1990年鲁炜进了新华社,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我觉得,可能是我这个人比较认真,对报道任务一丝不苟,让鲁炜对我印象更加深刻。有一次,他问我愿不愿意到新华社工作。当时正遇11 · 24空难,桂林苦于没有摄影记者,没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空难照片,没能拍到更多精彩和有冲击力的画面。我说,到新华社当然是我的梦想,只要你们要,我肯定愿意去!鲁炜说,那你就来吧,到(桂林)支社搞摄影。” 1993年,刘广铭曾在北京,就如何做好桂林的摄影报道,向当时的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林川讨教。林川告诉他,可以围绕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名城开展摄影报道,并列举了很多可拍的图片的例子。 1994年4月,刘广铭调进新华社桂林支社,做行政和营销工作。虽然他心里急切想做好一个专业摄影记者,但是,他面对的不利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已经年近40岁。当时新华社人事局有明文规定,新进摄影记者要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突出的摄影作品,年龄不能超过35岁。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也需要经总社摄影部同意。 记得当时广西分社报来刘广铭的材料,征求摄影部的意见。我是分社管理部门的,心里倾向于不同意。如果他刚来就跑不动了,会使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分社的摄影工作都显得很被动。但是,等见到他本人,我看他敦厚老实,是个认真的人,就建议分社试用一段再做决定。 刘广铭说:“这时候,鲁炜鼓励我,要做新华社摄影记者,只有坚持不断地为新华社发稿,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在负责支社信息部、办公室工作的同时,也努力发掘桂林的新闻资源,坚持文字、图片一起报道。” 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携夫人希拉里访问桂林,新华社负责中央新闻的资深摄影记者兰红光和王岩负责拍摄报道,刘广铭认识了他们,也有了一次实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刘广铭负责拍摄希拉里,全程关注,不敢懈怠片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拍到了希拉里母女在七星岩前交谈的画面,成为一幅独家照片。 1999年3月,新华社广西分社通知刘广铭到摄影组工作。当时的分社社长鲁炜当着分社党组成员的面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搞得好,就留下;搞不好,就滚蛋。”当时的情景,刘广铭还历历在目。那时广西分社摄影组,陈瑞华任组长,还有熊春雷和陈天湖,他们都是分社报道的中坚力量。他凭着对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向往和对新闻摄影的执着追求,卯足了劲儿拍片发稿。当时,按照总社给西部边远省份地区下的工作定额,广西分社摄影记者的任务是一年拍出发稿照片56底,刘广铭不到一年就完成了130多底。 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刘广铭通过了摄影部的考察,留在广西分社成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那年他44岁,是新华社新进摄影记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个。 采访科考探险,自己也上了新闻 广西乐业县的天坑群是一个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喀斯特溶洞群,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大石围”。它形成于6500万年前,形如一个个巨大漏斗,隐藏在群山峻岭之中。经考察,科学家们已经认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2001年4月,一支由中外探险家、岩溶地质专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准备对乐业天坑群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刘广铭接受任务,随科考队进行了历时半个月的采访报道。 在随着科考队对黄洞天坑进行跟踪采访时,刘广铭背着摄影器材穿过浓密的树林,脚下是厚厚的腐殖土,扑面而来的是林中特有的飞虫。很快,大家都大汗淋漓,只见黄洞一个巨大的坑洞,雄伟的峭壁森然直立,围成坑洞的四壁,远远望去,好像大山对着天空张开了嘴巴。 下坑点在半山腰。在一个下坡处,刘广铭脚下踩滑,瞬间翻了个筋斗,直接往山下跌落。就在大家惊呼的一瞬间,所幸他伸手抓住了一棵小树,才没有掉进100多米深的天坑。这一惊险场面,正好被中央4台的记者全部拍下。据说分社总编室有人看到新闻后,特意电话嘱咐刘广铭注意安全。 半个月里,科考队考察了大石围天坑的东峰、大曹天坑、黄洞天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