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治疗丹毒8例临床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刺络治疗丹毒8例临床报告

刺络治疗丹毒8例临床报告(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 河北 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R32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99-02 丹毒,是一种肌表皮肤局部忽然变赤,色如丹涂之状,游走极快的疾病。特点是患处掀赤灼热,略高出皮面得水肿型红色大片,边缘清楚而稍微突起,表面光滑发亮,疼痛,按之痛甚,触之坚实,迅速向外扩大。反复发作的可产生局部象皮肿,尤其以小腿维多。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症状,发热可持续到损害消失。本病发无定处,好发于头面,四肢,发于面部称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腿着称 “腿游凤”,“流火”等。本病不分性别,年龄,季节,均可发病。系火热毒邪,郁于血分,发于肌肤而成,是营卫失和,气血凝滞,毒邪雍聚,蒸腾于外的表现。《素问。至真要大论》的“丹火票”即指此病。隋。《诸病源侯论》立丹毒病十三论。此后医籍多有记述。清。《医宗金鉴》还记载了新生儿丹毒称“赤游丹毒”。丹毒即现代医学之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 风热火炽 平素心虚烦扰,心火内炽,血分有热,复感风热之邪,内外合邪,风火相煽,发为毒火。 郁怒伤肝 气郁化火,火热阻于皮肤经络,发为毒火。 湿热火盛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躁。酒肉。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化火化毒。 毒邪内侵 由于刺伤,抓破,虫咬,外伤等,毒邪内侵,发为毒火。 本病运用刺络治疗效果明显,特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在8例丹毒病人中,住院病人3例,门诊病人5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在50~65之间;病变部位:下肢8例,上肢0例,均为单肢发病。具有典型损害皮肤特点,损害皮肤1~2处,面积大小不等,一般10X5CM左右,体温超过38°者6例,普遍伴头痛,乏力。咽痛。 治疗方法: 治则:清热祛湿解毒,除瘀散结去邪。 处方:大椎 曲尺委中 至阳局部阿是穴(5~6个点)围刺法刺络拔罐;局部用毛刺法针灸治疗。 3操作:常规消毒后,在大椎,曲尺,委中。至阳三棱针点刺3~5点,加火罐放血5~10毫升;局部阿是穴用围刺法放血,患处正中用三棱针直刺0.5~0.8分,患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再向正中斜刺0.5~0.8分,拔罐,放血15~20毫升;从患处的赤白肉迹处向中心,以毛刺法多针刺(每隔5分处一针)留针半小时。刺血隔日一次,针灸每日一次,5天一疗程。 方义:大椎有泻诸阳之热功效;至阳有?痈消肿的功效;委中泻血以解热毒之邪;曲尺解寒热。 注意事项 注意防止交叉感染,有皮肤破损的,及时处理,以免感染。 拭血的描画和售污染的针具,火罐均严格消毒。 患者宜卧床休息,少吃腥辣之物。发于小腿的患者应蒋患肢抬高。 疗效评价: 首次治疗局部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渐消,,局部皮温下降,乏力渐解。两道三次后基本全身症状消失,患肢局部皮色由深转浅,皮肤脱屑,局部有瘙痒感,一般一个疗程即可临床治愈,很少有超过两个疗程者。 附;典型病例 王某 女55岁自由职业 主诉:右下肢红肿热痛一周。 病史:患者于2003年3月,右小腿腓骨处患丹毒来我院治疗,一周后痊愈,今因吃海虾过多再次患病,夜寐难安,行走困难,来我院治疗。 查体:右小腿腓侧有一18X10CM的掀红肿痛,白血球14300/MM3,高烧39.5°,血沉1小时90MM。乏力,口苦,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印象:中医: 腿游凤, 西医:丹毒。 治疗经过:运用上法,首次治疗,簌日体温降至正常,白血球5220/MM3,局部疼痛名校减轻,共治疗10次。症状消失,血沉降至40MM。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今日中医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3.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310.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