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酵产纤维素酶时形态学变化探究
发酵产纤维素酶时形态学变化探究摘要: 在30 L发酵罐中研究里氏木霉HC415菌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菌体形态学变化时,发现该菌的形态变化可分为4个时期;第Ⅰ期为接种后的0~24 h,菌体形态主要呈丝状伸长,较少分枝,产酶基本处于停滞期;第Ⅱ期为24~60 h,菌丝体不断伸长,分枝增多,菌体变粗,酶活性增长明显;第Ⅲ期在60~132 h,此期菌丝体变粗变短,并出现横隔,分枝顶部生出许多膨大的圆形结节,该期为纤维素酶活力的快速增长期和高峰稳定期;第Ⅳ期为132 h后,期间菌丝体呈粗短圆状,仍有许多膨大的结节,但菌体数量逐渐变少,酶活性开始逐步下降.结果表明:里氏木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时菌体形态与发酵液中的酶活性变化密切相关,形态学特征可作为实际生产中快速调控发酵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纤维素酶;里氏木霉;液体发酵;形态学
中图分类号: Q5561 文献标识码:A
纤维素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资源,全球每年产生的纤维素高达1 000亿吨,但这些资源大部分利用率很低,且污染环境.如能借助纤维素酶将纤维素降解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细胞蛋白及气体燃料等物质,对于解决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食品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纤维素酶还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饲料、果蔬加工、造纸、中草药制造、石油开采、工业洗涤剂、细胞生物工程等行业\[1\].
纤维素酶目前主要通过木霉以固体、液体深层发酵方式发酵生产.在固体发酵中,生长状况及产酶峰期可以通过固体曲的干湿度、菌丝生长及分布状况、分生孢子的形成及颜色变化等因素直观辨别\[2-3\]在液体深层发酵中一般通过测定酶活性来确定产酶高峰期,然而这种传统的酶活性测定方法不仅需要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还要结合对比标准曲线和计算,不仅费事费力,而且检测成本相应增高\[4-5\]因此,研究液体深层发酵中的产酶菌株形态学变化,建立其形态学指标体系,对于快速掌握发酵产酶的高峰期和调控发酵液的成熟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里氏木酶HC415菌为研究材料,对该菌在液体深层发酵产酶时的菌丝体形态特征与纤维素酶活力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该菌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时菌体形态学变化动态规律,现将
综上所述,里氏木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时,菌体形态变化与发酵液中的酶活性高低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作为快速调控发酵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利用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作为直接快速判断该菌产酶能力的强弱具备可行性.HC415菌丝体在产酶高峰期变短、变粗,并在分枝顶部生出许多的膨大结节究竟是产酶结构、繁殖结构(分节孢子)或是休眠结构(厚垣孢子)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DEMAIN A L, NEWCOMB M, WU J H D. Cellulase clostridia and ethanol \[J\]. Microbiol Mol Biol Rev, 2005, 69(1): 124-154.
\[2\] 谭宏, 谢小保, 莫勇, 等. 里氏木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1996, 26(1): 7-11.
TAN Hong, XIE Xiaobao, MO Yong, et al. Production of cellulase using submerged fermentation by Trichoderma reesei HC415\[J\].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1996, 26(1): 7-11.(In Chinese)
\[3\] VENDULA V, PETER B. Degradation of cellulose and hemicelluloses by the brown rot fungus Piptoporus betulinus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enzyme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jor cellulases \[J\]. Microbiology, 2006, 152(12): 3613 - 3622.
\[4\] LYND L R, WEIMER P J,VAN ZYL W H, et al. Microbial cellulose utilization: fundamentals and biotechnology \[J\]. Microbiol Mol Biol Rev, 2002, 66(3): 506-577.
\[5\] CHEN Xinai,ISHIDA N, TODAKA N, et a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