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任何过去都是有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辛任何过去都是有价值

叶辛任何过去都是有价值《孽债》只不过是个缩影,是我知青人生中的一阕感怀,代表的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那批人,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历程和心路。 1989年3月,母亲双目失明,不能再执笔给我写信。家书是亲戚代写的,信里说,老人天天盼望着我回上海。距离母亲第一次要求我回去已经过了四年。当时,由于各方挽留,我也就继续留在了贵阳做知青。不过这次,为了母亲。我趁着赴京开会,火速绕道上海,看了看她。 母亲术后效果并不好,老流泪,只能勉强辨识人影。我回家十天,她天天要我同意设法调回。她说,你十九岁离家,现在四十一岁,已经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为什么不能回来照顾老人,你还要我盼多久? 这大概就是知青都曾有过的矛盾抉择:留下,还是回家?我何曾不想回上海?这是我的故乡,自小生活的地方。只是,当我费了一段周折,让领导同意我调回上海时,更多袭上心头的,却是一股依恋之情,是由即将到来的离别引出的惆怅与伤感。 插队落户十年,我只回过上海三次,全是探亲。探亲往往从秋末冬初开始,收尽了庄稼,村寨上就没了多少农活,于是大多数知青便不畏路远,不畏车费的昂贵,回故乡去,回城市去。 初回上海,亲人之间有一份亲切感不说,知青们仿佛也有事可做:走亲探友,与同学聚会。然而,忙碌过后,一个懒觉睡醒,家人都走空了,空空洞洞的一个家陪伴着你。那种感觉很奇怪,眼看着亲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上班、读书,有的已经“发达”开上了当时稀有的桑塔纳。唯独自己,感觉却不被谁需要。 这时候,就只有同一命运的知青,才能找到共同语言了。记得有一回,我去看望一位在吉林插队的好友,只见他屋里挤满了来自各地的知青。他用一只蒸馒头的特大号锅子,煮了满满一大锅黑木耳,就这一道菜,请大家喝五加皮酒,边吃边海阔天空的瞎聊。 话题之广,简直难以想象:有的细叙乡间的风情俚俗,有的讲述他乡的奇闻轶事,有的深情地叙说自己没有结果的初恋,有的则大言不惭地说逃票的经历,有的讲弄堂里的漂亮女知青,为了回上海,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一个瘸腿工人……听来听去,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件伤心事,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 我参加过几次这种聚会和闲聊都不记得了。每次回到家里,我总是把听到的那些事情,一件件的记下来。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故事是能够写出来的。后来,他们确实都被我写进了《孽债》。 正是在这样的聚会和闲聊中,我更多地了解了同时代的人,更多地洞悉了他们的心灵,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追求什么,憧憬着什么……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开始明白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虽说微不足道,但也是和时代、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1995年,《孽债》红了之后,很多人让我回忆过去,还问我做知青插队落户苦吗?我笑笑,能不苦吗?到贵州那年,我才十九岁,懂什么呢?除了虔诚,便是盲目。可是我抱怨吗?从来没有。因为我相信,是“过去”哺育了我,使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我忘不了,在偏僻村寨的山野田坝间,我学犁田、钻煤洞、敷田埂、采茶叶、熬更守夜看谷场、学做各种各样的农活。还有一个冰雪封山的日子,我高烧病倒了,孤身一人躺在茅屋里。我的学生,一个十四岁的娃娃,冒着寒冽的北风和雪凌满地的泥泞,到另外一个寨子喊来了医生,给我打了针,才退了烧(十多年前,我从寨子来贵阳的另一个学生嘴里知道,这个孩子在出外打工时,让倒下的砖墙压死了,我非常难过)。还有一年夏天,我脖子后面生了一个疮,吃药打针都医不好,痛得日夜不宁,是山寨上那个话不多但爱唱山歌的老汉,为我采来草药,敷了几天,竟神奇地消炎退肿…… 我在乡间的那些年月,外面的世界纷纷扰扰不太平。然而我在寨上虽然清苦,但没人来歧视折磨你,日子过得还是相对安宁的。纯朴的农民,他们看我劳动之余还要起早贪黑写作,干脆把我调进耕读小学执教,让我在教学之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写书”。这十几年里,我出版了二十八本书。全是在贵州的土地上写出来的,评论家对这些书详尽点评,读者们给我写来二千多封热情洋溢的书信…… 所以,别再责问命运。《孽债》只不过是个缩影,是我知青人生中的一阕感怀,代表的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那批人,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历程和心路。谁都有过去,但谁的过去真的就过去了呢?我个人没有,国家也没有。任何“过去”都是有价值的。 叶辛眼中的桑塔纳 在贵阳插队的时候,对轿车没啥概念。1990年回到上海,看到大路上的车水马龙,才知道有一款叫桑塔纳的车,流行且实用。不过我那时,对车没有特别的追求与狂热,倒是身边一些富裕家庭的朋友有买,印象中是很显眼的红色,所以他们爱开,特别有面子。以后我在创作一些小说的时候,写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上海,其实也写到了桑塔纳。怎么说呢,就像我这一代知青见证中国的发展一样,桑塔纳不也是汽车工业的“见证人”吗?所以我常说,一切真的会过去吗?我想不会,至少桑塔纳的经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