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岑才生- 服务社会 大爱无疆
岑才生: 服务社会 大爱无疆岑才生先生——报业先驱,传媒行家,
他曾主办的《华侨日报》,
用文字迸发出奔涌和势不可挡的力量,
针砭时事,见解独到,入木三分,
曾经,一则分析当年英镑贬值的新闻,
将他推到了业界潮流高峰。
岑才生先生——善长仁心,大爱无疆,
从1953年回港开启服务征程后,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停步,
在慈善事业的进程中,
他用最真的心,最动人的情,最无私的爱,
谱出一首奉献赞歌,书写一段关爱篇章。
四十载报业情
1922年,岑才生先生在香港出生,1925年,他的父亲岑维休先生创办了《华侨日报》。从小,岑才生先生的生活环境便是满屋墨香伴书香,在此熏陶下,他对报业情有独锺,年少的他立下宏志——长大之后继承父业。这是岑才生先生努力的方向,不偏不倚。
于是,1945年,中学还未毕业的岑才生先生已经进入《华侨日报》营业部工作,晚间就读于华侨工商学院。他年少时候的理想,在这里真正地迈出了第一步。岑才生先生善学慎思,踏实笃定,每一天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1949年,岑才生先生求学英国,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报纸专业训练。他的努力,在一段时间后发挥成效,让他向着自己的目标又靠近了一步。1952年,他辗转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成绩优异,终有所获。
除此之外,他的才华也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累积而崭露头角,英伦风光,在他笔下生辉,读者阅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而他对时事的针砭,更让人赞叹不已,他的见解独到,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那时,一则分析当时英镑贬值的新闻,将岑才生先生推到了业界潮流高峰。他的诸多文章,无论写实,还是论事,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广受读者欢迎。
1960年,岑才生先生开始出任《华侨日报》经理,成为父亲岑维休先生的左膀右臂,“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父子携手,着力打造《华侨日报》这份出版较早的中文报纸,将其影响力提升。岑才生先生对于报纸的用心程度,用“痴迷”一词一点也不为过。“那几十年都是深夜才睡觉,因为在报社里做事,不可能早睡。”岑才生先生一言以蔽之。
从1960年开始到1985年,岑才生先生见证、参与了《华侨日报》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变化和变迁,《华侨日报》的历史进程是整个报业历史进程的缩影。1985年底,岑维休先生不幸逝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接下父亲辛苦创下的事业,担任《华侨日报》总经理。
办报的意义在岑才生先生心中,早已经超越了赚钱的目的,为读者报道更多更广更真实更受关注的新闻,才是一个新闻人的最终目的,每一天,岑才生先生都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80年代后期,《华侨日报》全部取消了铅字排版,采用电脑排版,引得香港本地、台湾,甚至新加坡等地报业的争相效仿。岑才生先生和《华侨日报》为报业所作的贡献,让世人赞不绝口。
然而,遗憾的是,1991年底,岑才生先生将《华侨日报》卖给了《南华早报》——香港的英文报纸。《华侨日报》在岑才生先生的心中不仅仅是父亲的事业,更象是自己的孩子,终于在两代人的努力下亲手将其带大,如今却要将其卖掉,其中的不舍与心酸,可想而知,然而,其中的无可奈何,不得不让他忍痛割爱,“一直到了1991年,《华侨日报》里年龄最小的董事都年事已高。而后一代人中,又都选择了其它事业。大家虽有心,却无力。”岑才生先生说。而那时,他也年近七十。
1994年初,《华侨日报》由香树辉接手管理,1995年初停印。这份发行了近七十年的报纸成为香港几代人的记忆。至今,许多年过去,《华侨日报》这份香港出版较早、历史最长的中文报之一的报刊,这份在时代浪潮中,用文字迸发出最雄壮、最奔涌、最势不可挡的力量的报刊,亦是香港历史事件翻查的主要对象档案之一。
岑才生先生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业就是报业,四十六载报业情,情真意切,还曾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国际报业香港区副主席、香港报业公会主席等诸多与报业有关的公职,那份对报业的热情一直未曾散去,那份喜爱和责任也一直还在,让人感动。对于新闻自由和内地新闻的改革,岑才生先生说:“香港有着较高的新闻自由度,这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所不能比的;而内地的新闻改革,紧跟着国情、经济、政治的改革,内地与香港,因为体制不同等各种因素,不能要求两地一样,同时内地仍旧有一些自由的空间。”其说言之精凖,丝毫不减当年。而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资深行家,那个“报业巨人”的头衔,他受之无愧。
半世纪奉献爱
每一个事业有成的人,都有一颗仁慈的心,一个人之所以被人敬重,除了他成功的事业,更多的是他对社会的责任和关爱。岑才生先生正是这样的人。他的报业事业持续了近半个世纪,而他的社会服务工作却超过了半个世纪,这份稍晚于工作的爱心事业,持续至今。
1953年,岑才生先生从美国学成回港,即与香港大学一位教授、汇丰银行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