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文帝施政理念及文治政策刍议
建文帝施政理念及文治政策刍议[摘 要]建文帝在位期间,革祖宗之弊政,诞布维新,广施宽政,尊右文教,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彬彬文治社会,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洪武以来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危机。然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和建文政权的覆亡,这些举措和政策也大多未能付诸实践,随即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关键词]建文帝;施政理念;文治政策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1398-1402),企图重启三代传说中“以德为主,以法辅之”的文治社会,诞布维新,推行宽政,一度出现“道化融洽,路不拾遗”[1](卷12)之盛况。对此重要问题,既有研究大多论及“靖难之役”,永乐政局略有触及,而无专文予以全面、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揆诸建文史籍及相关重要史料,着重对建文时期的施政理念与文治政策予以初步探讨,以期全面、客观地认识建文帝及其时代的历史风貌和历史地位,进而为此后“仁宣之治”的出现,找到若干时代联结和历史缘由。
一、诞布维新,尊右文教
明初,“道理未臻,民不见化,市井乡闾,尚然元俗。”[2](卷51“纶涣志”)为改变这些颓风败俗,太祖朱元璋推行重典治吏。早年,作为皇太孙的建文帝曾参与佐政,但他采用了与太祖不同的宽大政策。史载:“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3](恭闵帝本纪)及即位后,建文帝进一步对皇祖以猛治国、重武轻文的方针进行了调整,推行维新之政。主要表现在:
(一)延揽雅士,辟能令贤。建文帝即位之初,即征贤举才:“命中外文臣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毋问下僚布衣。”[1](卷11)“山林岩穴、有才德贤能之士”[4](卷2),有司以实闻,诏命“礼请来京,授之禄位,以安黎庶。”[4](卷2)藉此,建文时期延揽征辟了大批文人雅士。例如,被誉为“读书种子”[3](姚广孝传)的方孝孺,建文帝素仰其贤名,遂召为翰林院博士,“举凡大政,辄咨孝孺”[4](卷七)。此外,还重用董伦、谢晋和杨士奇等当世名贤。又史载:“辽东高巍,倦居郑恕,金华楼琏,浦江郑楷,苏州钱芹,吉安萧用道等皆征用。”[5](正编上)一时间,建文朝野言路大开,守成令贤,忠义满朝,海内翕然,想望太平。
(二)“归重左班”,重用文臣。太祖待文官严苛,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以小过而遽戮”[4](卷2)者更是屡见不鲜。与太祖不同,建文帝则偃武修文,尊右文教,重用文士。诸如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户部侍郎卓敬以及朝臣练子宁、曾凤韶和王艮等,皆进士出身,时人称“秀才朝廷”。一方面,方孝孺等倡导的“以德为主,以法辅之”的治国理念逐渐浸润于建文帝的内心深处,进而成为其“文官治国”的施政理念和“宽猛得宜,诞布维新”[5](前编)文治政策的思想基础,也使君臣在改革道路上成为讲道论治、彼此唱和的同志。另一方面,建文帝“注思讲学,恬武兢文”[5](正编下),提高文官政治地位,令“武官袭替,兵部关旨五府”[5](正编上)、“归重左班”[6](前集卷28,六部尚书表序),更定中央六部官制,升尚书正一品,各部设左右侍中,官二品,加强了六部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此外,建文时还升国子监监丞为堂上官;革中书舍人,改为侍书,升正七品,入文翰馆,隶翰林院等。[3](选举制)这些举措,不仅改变洪武时代“重武轻文”的政风,也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洪武时“事皆由朝廷总揽”[7](胡蓝之狱)的皇权极端专制。正因如此,史称:“建文君宽仁慈厚,少嗜文章,不喜法律操切人。”[1](卷12载郑晓言)可以说,建文帝对士人态度的变化,影响了一代士风,亦如史载:“皇上嗣之,尊右文教,而士兢劝”[8](京闱小录后序),“四年之中…一切以恺大行之”[1](卷12)。
(三)开科取士,志存教化。承太祖遗制,建文帝诏令京、省开科取士,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命方孝孺主考应天,录214人。其中所得“鸟中孤凤”[5](前编)刘政,孝孺称其为“可托孤寄命者”[5](前编),深器之。即使在靖难之际的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政府也例行科举,策试礼部贡士,得人110,赐胡靖、王艮、李贯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与此同时,建文帝重视倡导教化,躬郊视学。史载:“上闵思文不古,思所以复之。方孝孺亦言,近代文字好奇,三吴尤甚,因责祭酒,考次优列者,赐归省。”[5](前编)由此,建文时期教化趋于勃兴,民风日益敦厚,“士林相矜,以为太平盛事”[5](前编)。四年之间,“志化几于三代,一时士大夫崇尚礼仪,百姓乐利而重犯法。”[1](卷12)
后世盛赞洪武、永乐军功强盛,耀武四方,但在儒士文臣眼中,建文帝优容文士、尊右文教的治国理念,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建文帝得到了士大夫的支持和拥戴。靖难后,方孝孺等大批文臣“踊跃致身,趋死如归”[5](正编下),“建文之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