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棚民事(清)梅曾亮.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棚民事(清)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1]。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2]。大 旨言[3]: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4];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 弃典礼[5],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6],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 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 是之[7]。   及余来宣城[8],问诸乡人[9]。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 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 ,历石罅[10],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 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 斧童其山[11],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 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 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12]。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 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13]。   注释:   [1]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谥号文恪。行状: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奏议: 旧时臣子给皇帝进言的文书。[2]甚力:非常尽力。[3]大旨言:奏疏主要内容说。[4]告 讦(jié):揭人隐私。龙脉风水:旧时关于山水地形的迷信说法。[5]弃典礼:违反典章 制度的规定。[6]攻苦茹淡:棚民搭木棚而居,从事很苦的劳动,吃很差的食物。[7]是 之:即同意他的意见。[8]宣城:今安徽宣城县。[9]问诸乡人:问之于当地人。[10]石罅 (xià):石缝。[11]童:山无草木。[12]瘠:使贫困。[13]俟:等待。习民事者:熟悉 民事的人。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一字柏枧,江苏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人。近代 散文家。道光二年(1822)进士。道光二十九年告归,主持扬州书院讲席。年轻时喜作骈 文,后拜姚鼐为师,致力于作古文,成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在当时文坛名声很盛。 他的散文多为书序、碑传一类。但山水游记较有特色。林纾《慎宜轩文集序》评价“得桐 城之嫡传者,惟上元梅曾亮。顾其山水游记,则微肖柳州。夫学桐城者,必不近柳州,而 伯言能之,此非异也,……盖既深于文,固无所不可”。他也写有《书棚民事》等反映时 事的散文。著作有《柏枧山房集》。   本文选自《柏枧山房集》卷十。文章记载了有关安徽棚民开山一事的两种不同意见。 作者认为这件事“利害之不能两全”,于是记下这两种意见,等待熟悉民事的人来解决。 文章表现了作者关注民事的热情,同时也反映了史传文考信求实的传统。

文档评论(0)

masterchief2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1410134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