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篇在讲医疗medicalpractice从活动理论里面用医疗做case
活動理論讀書會()日期:2006年8月23日(三)下午14:00-16:30
地點:
讀物:dge Univ. Press.
Engestrom, Y. (1999) . Innovative learning in work teams: Analyzing cycles of knowledge creation in practice. In Y. Engestrom, R. Miettinen R.-L. Punamaki (Eds.),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theory {Engestrom, 1999 #2417}(pp. 377-40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導讀人:吳明璋、鄭宇君記錄:Developmental studies of work as a testbench of activity theory: The case of primary care medical practice
導讀:吳明璋、鄭宇君
這篇在講醫療(medical practice),從活動理論裡面用醫療,去說明活動理論怎麼去應用。一開始的時候,這篇試著去澄清,前面有一段:「很多人對於活動理論是什麼?怎麼發展?還是侷限於俄國那個學派衍伸出來的東西?」試著去澄清。等於是把他過去的活動理論做更完整的介紹。醫病關係除了診斷還有諮詢,他認為的衝突點在於:醫生的角色是放在診斷?還是諮詢?case這邊做了滿多的對照和討論,後面會從這些角度去思考這些想法。這篇開宗明義就在講活動理論是什麼?試圖從方法論上面去釐清活動理論的原則。
三個方法論上的原則
我這邊試著去扣著他的話理解。活動理論第一個試著分析的是系統,第二個選取一些個人的事件(random individual events)裡面,但是要了解它的情境與意義,所以這邊他試圖去說明活動系統這個概念。然後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和背景去了解。第三點,我覺得滿有趣的是,之前從馬克思的理論切入的話,他是從這個衝突、破壞、創造,因為有這些衝突,人類才會開始去創造,去做一些改變,對於這整個系統,所以他用這個角度去分析。所以剛剛那三個原則,他一個一個去做一個說明,歷史性的回顧。
原則一:整體的活動系統被視為分析的單位
第一個所謂說在活動系統本身這件事情的話,有幾個觀點,第一個是決定環境論觀點(determinist environmental view),第二個是標準的認知觀點(cognitivist view),第三個是現象學與俗民誌觀點(phenomenological and ethnomethodological view)。我們怎麼去看待系統本身,就先從情境著手,那情境怎麼去看呢?決定環境論觀點(determinist environmental view):1. 排除了個人行為與環境(settings)之關係(例如Roger Barker的behavior settings);2. 並未有人為建構的新情境,情境只是行為的容器(containers of behavior)並未觸及人類行為。標準的認知觀點(cognitivist view):1. 已知的問題與知識領域(或是心智模型與認知架構)被視為解決問題、思考與學習的情境;2. 排除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情境。現象學與俗民誌觀點(phenomenological and ethnomethodological view):1. 著重二元互動(dyadic interaction),將情境視為社會情況、互動經驗的空間,言說的場域;2. 雖然情境視為人際建構,但通常將之視為語言、符號與經驗的單位。他引用Lave這些觀點,並認為都有優缺點的地方。他企圖整合前面的觀點:情境不僅是容器也是環境所創造的經驗場域(For activity theory, contexts are neither containers nor situationally created experiential spaces)。他下一個結論:情境是活動系統(Contexts are activity systems)。
一個活動系統整合主角(subject)、目標(object)與中介器物工具(instrument)至一個整體。這邊他多講的是系統整合物件導向之生產角度與個人導向之溝通角度的人類行為。生產與溝通是無法分離的。事實上,人類的活動系統為生產(production)、分配(distribution)、交換(exchange)與消費(consumption)之次系統所組成。
原則二:歷史性(historicity)為分類之基礎
我們的判斷無疑地基於有形或無形的發展理論之上。在線性發展方面:線性發展理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明初航海家回族原姓马出生于云南12岁入宫做太监.PPT
- 中国建筑师中坚力量-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PDF
- 运河文学2008年第四期-武清图书馆.DOC
- 中国汽车技术培训网关于举办“基于CAN 总线的UDS 诊断高级技术.PDF
- 中国沙漠植物区系相似性的数值分析-文献信息中心.PDF
- 中国政府对电动自行车产业的支持令人瞩目 - Light Electric Vehicle.PPT
- 中国湖南-意大利企业对接暨经贸文化合作洽谈会.PDF
- 运动系统--骨骼肌().PPT
- 中国滑坡遥感及新进展-国土资源遥感.PDF
- 中国环保法庭的发展与未来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Courts in.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