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操墓及曹氏家族墓出土玉器
曹操墓及曹氏家族墓出土玉器曹氏是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市)的一大家族,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生于这个家族。东汉谯郡曹氏家族中始见于史书者是曹节,但仅是“素以仁厚称”(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并无显赫地位。
曹氏家族的发迹,是从曹腾开始的。曹腾是曹节的四子,字季兴,以宦者入宫。“安帝时,除黄门从官。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以腾年少谨厚,使侍皇太子书,特见亲爱。及帝即位,腾为小黄门,迁中常侍。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见《后汉书·宦者列传》)曹腾在朝为官长达30佘年,历事顺、冲、质、桓四帝,深受重用,地位显赫。
东汉宦官养子成风,曹腾养子曹嵩,即曹操的父亲,“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见《后汉书·宦者列传》)东汉宦官常常一人得势,兄弟子侄以至亲友做官者甚多。从曹腾起,曹操宗族中做大官的就多起来了。
现安徽省亳州市南郊有曹操宗族墓地,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三、四公里,为其祖、父辈诸人的墓葬。曹氏家族墓地的形成,大概是从曹腾在世时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一地区发掘了一批东汉晚期墓葬,出土了丰富的玉器,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用玉制度提供了珍贵翔实的资料。
目前公布已发掘的曹操宗族墓地墓葬有六座,其中出土玉器的有四座:
1.凤凰台一号墓:位于毫州旧城西南郊外约一公里。墓为砖室结构,全长8.74、宽6.2米,由前室、中室、后室、南双耳室、北双耳室组成。出土有“丁崇”二字的铜印。据考证,该墓为曹操长夫人丁氏家族丁崇之墓。
出土玉器:玉刚卯2件,白玉质,高约2.2厘米,面1厘米见方。长方形,中有穿孔,可以佩戴。每件分四面,每面有字二行,每行四字,唯第一件第一行是六字,故第一件34字,第二件32字。玉饰(司南佩)1件,白玉质,扁长方体,呈工字形,一端雕出勺形,有一穿,高2.4厘米。玉猪2件,白玉质,卧式,长9.9、高3.1厘米。
2.元宝坑一号墓:元宝坑村紧靠毫州城南的护城河,一号墓位于村内。墓为砖室结构,墓内长13.12、高8.72米,由甬道、前室、北耳室、中室、东耳室、西耳室、后室组成。墓砖铭文中有年号建宁三年(公元170年),为该墓建成年代。
出土玉器:玉猪1件,白玉,立式,侵蚀严重,长10、高3.5厘米。
3.董园村一号墓:董园村在元宝坑村东南约1公里。墓为砖室结构,墓内长13、宽10.4、高3.9米,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南北两个偏室组成。墓砖铭文中有年号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为该墓建成年代。墓主推测为曹腾董园村一号墓。
出土玉器:银缕玉衣1件,玉片大都分散在石棺台周围,出土时面部、脚底尚完整,用银丝十字花编缀。复原后全长1.88米。铜缕玉衣1件,玉片大都分散在后室一带,不少混入盗洞填土中。玉猪4件:碧玉的1件,卧式,长11.2、高3厘米。白玉的3件,其中1件跪式,2件卧式,均长10、高3.3厘米。
4.董园村二号墓:距一号墓近百米。墓系石结构,墓内长15.3、宽10.2、高3米,由甬道、石门、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该墓至少两次被破坏,有火烧现象,玉片也有烧过的痕迹。墓主推测为曹嵩。
出土玉器:玉枕1件,枕面圆形,长35、高14厘米。铜缕玉衣残片数百片。
从时代上看,曹氏宗族墓地出土的玉器属于东汉桓、灵、协和献帝之朝,即公元二世纪中期至三世纪初。与其大约时代相同、又出土玉器的墓葬还有:河北定县43号汉墓,墓主为中山穆王刘畅夫妇,死于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出土玉器有璧、璜、觽、环、玉坠、玉人、剑饰和银缕玉衣片;河北望都二号汉墓,墓主为太原太守刘公,出土玉器有玉猪、玉蝉、窍塞、玉枕和铜缕玉衣片;河南密县后士郭汉墓,墓主为高级官僚,出土玉器有玉猪、玉扣、玉蝉和玉盘;河南洛阳老城环卫站82号汉墓,墓主为贵族,出土有铜缕玉衣;山东东平王陵山汉墓,墓主为东平宪王家族成员,出土玉器有玉猪、玉眼盖和铜缕玉衣片;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墓主为下邳国王族成员,出土玉器有玉猪和铜缕玉衣片。
各墓墓主地位与曹氏宗族墓地墓主地位相当或略低,出土玉器也大致相同,主要是葬玉,由玉蝉、玉窍塞、玉眼盖、玉猪、玉枕和铜缕土衣等组成,装饰玉极少。这种组合也符合汉代玉器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汉代玉器的演变来看,自汉武帝之后,用玉制度逐渐完备,而装饰玉趋于简化。所谓用玉制度的完备,是指葬玉制度而言,因为汉代盛行厚葬风气,从皇室贵族到官僚豪强,无不重视丧事。葬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玉衣又称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所使用的殓服。《后汉书·礼仪志下》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