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方 四十年爱洒助学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瑞方 四十年爱洒助学路

朱瑞方 四十年爱洒助学路王庙镇朱杨楼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助人的资金都是在微薄收入中“抠”出来的。虽然苦了自己,苦了家人,却幸福了无数求助无门的贫困学生。40年来,他拿出22.69万元先后资助221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79人考上了大学,43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此后,又开通爱心热线,收集更多捐资助学信息,牵头成立爱心工程协会,在全国建立爱心分会469个,“面对面”捐款319.65万元。 省吃俭用 捐资助学 一床洗得泛白还打着补丁的被罩,一碗看不到油花的水煮土豆,过年放一挂一块五毛钱的鞭炮……就是这样的家庭状况,朱瑞方却能40年如一日捐资助学,先后捐款20万元,帮助了200多个贫困生。这20万元,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慰问金、儿女的孝敬钱、夫妻打工收入及家人的省吃俭用。而朱瑞方每月收入只有400元,平时都是自己种菜自己吃,衣服都是亲戚朋友送的,用钱之处只有理发之类的小花销。平均一年花费控制在100元以内。 朱瑞方自幼刻苦好学,但家庭困难。十三岁时,成绩优异、考上了初中。当时半年的学费是6块钱,其中学杂费3元、书费3元,父母把全部家底抖干净还差几毛。有木工手艺的姥爷紧急赶做一副窗棂到集市上出售,因为急用钱卖得贱,正好凑足了数。“吃了上顿饭,就得想着下顿”,得继续为小瑞方准备学费,全家人更加省吃俭用,姥爷接着做家具。作为村里的老党员,姥爷还要带头干农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其实根本没什么享受,饿了吃窝头,渴了喝凉水,姥爷经常心口疼,疼得打滚。去医院一检查,到了胃癌晚期。姥爷临走之前,交待朱瑞方三件事:第一,继续上学,多学文化知识;第二,学习雷锋,多做善事好事;第三,争取入党,树立远大理想。他牢牢地记住了,永生不忘,他在心中默诵献给姥爷的诗篇“誓将遗愿化宏图”。但是姥爷一走,断了经济来源。朱瑞方靠吃凉馒头、红薯干,吃到他年少的肠胃和食品一起发干长毛,撑不住了,辍学回家,成为“修地球”、挣工分的少年农民。从那时起,家庭的贫困无助,强烈的求知欲望,失学的无奈和痛苦,在朱瑞方的心底深埋。 1971年1月,朱瑞方去到遥远的大西北、甘肃省张掖市,成为一名炮兵侦察兵。入伍不到半年就入了团,并多次获得连部、团部表彰,春风得意。然而在一次射击训练时,担当测量测绘任务的朱瑞方,因无法给出目标的准确距离和方位,造成炮弹打不准,受到严厉批评。一记当头棒喝,让朱瑞方彻底感到“没文化”难挑重任。当年7月,朱瑞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他在“入党后怎样工作”一栏中写道:“我入党以后要节约用钱,捐资助学,让那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真正掌握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本领。”“节约用钱,捐资助学”,又成了朱瑞方入党时的誓言、面向党旗许下的庄严承诺! 经过三十多年不懈努力,他购置三百余亩学田,积累万贯办学资金,兴办了三处义塾。他衣着寒酸,生活窘迫,每日三餐难济,有时还到地里挖野菜,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却用四十年累计拿出24万元辛苦钱,资助贫困孩子读书。他说,“我要给贫穷的孩子一个求知的世界,一个改变的机会。” 扶贫济困 不求回报 第一次捐资助学,始于1971年8月。偶然的机会,朱瑞方得知当地一位名叫时维钟的司机生活十分困难,父母、妻子均重病缠身,两个孩子面临辍学,便将自己积攒了大半年的30元津贴全部交给了时维钟。事后朱瑞方回忆,一下子拿出30元,真有点舍不得,但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和喜悦,自己渴望很久的想法和愿望忽然实现了,反倒觉得像是别人帮了自己。从那时起直到退伍回乡,将近四年时间,朱瑞方没往家里寄过一分钱,所有津贴收入都捐给了当地的孤老和贫困孩子。 不抽烟、不喝酒的军人朱瑞方,服役期满回到老家,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连副连长。一天去公社办事,听人说起附近杨楼公社孟庄村村民王贵林遭遇家庭不幸,女儿王香兰已经辍学。他瞒着家人,将自己准备用来翻修房子的100元退伍费送给了王贵林,让他供女儿读书。1982年,王香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西医科大学,朱瑞方为了帮王香兰筹措学费,又不顾家人的反对,卖掉了家里的猪和树,连老师赠给他的一块心爱的端砚也让他卖掉了。此后直到1986年王香兰大学毕业,朱瑞方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她的资助,累计资助金额达5000余元。那时的五千元,放现在抵五万。 1992年,罗庄乡刘楼村的黄玉凤考上了山东农业大学,由于她家中贫困,朱瑞方每月寄给她200元,黄玉凤来信说:“爸爸,这不是200元钱,这是浓浓的父爱。”考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贫困生孟欣,累计接受过老朱6000元资助。她在写给“爸爸”的信中说道:“亲爱的爸爸,在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是您给我物质帮助和精神动力。爸的教导女儿会铭记于心。” 四十年来,朱瑞方捐资助学不求回报,但受助者并没有忘记他。曾经资助过的王香兰、黄玉凤、任云丽等一批寒门学子,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始终不忘朱爸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