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小学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

浅议小学诗词教学中情感教育小学语文中的诗词在整个小学语文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尽管其文体所占的比例小,但其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教育任务,却毫不逊色于其他文体。就诗词本身来说它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体,它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它言简意赅表现出来的情、景、意、志、理,皆堪称高标极致,给人以性情的陶冶、美的遐想和心灵的愉悦,能启迪人的智慧。既然诗词是作者“情”之所系,“情”之所发,因此,教学当中紧紧抓住诗人之“情”,以情播情,以情激情,用诗人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焰。那么,我们怎样在小学语文诗词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品味诗节词片,于诗词中见情 诗词中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其节奏、节拍便是诗人情感顺应而生的一种波动起伏、快慢缓急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处理好诗歌的节拍和朗读节奏,讲清诗词的深沉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味”,真正做到与诗的情感共鸣,受到教育。唐代李绅的《锄禾》是一首反映农民艰辛劳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前两句应该读得字字沉重,以反映农夫劳动的艰辛,速度稍慢。后两句诗中“谁知”应重读,第三句末应稍升,以突出“问”句朗读的特点,最后一句饱含深情,要读得发人深省,以便更好地突出对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农夫的深切同情。全诗朗读节奏应采用二、三节拍。即前面两个字读在一起,后三个字读在一起。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能感物生情而得句。”要使学生晓悟诗句中的情趣,受到感染,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朴实而闪光的语言。《锄禾》这首诗的语言十分通俗,看似没有刻意追求词句的华丽,只是平平常常的两句话,实则是平中见奇。诗的第一句诗人以痛楚的心情凄婉地诉说:当午(正午)之时烈日如火,农夫们背灼烈日,脚踏暑土在辛勤地锄地,按理说,在一般情况下,农夫是不会在“当午”锄禾的,这时说在“当午”“锄禾”以突出劳动的艰辛,诗人的同情之心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接着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劳动的特写镜头——“汗滴禾下土”,农夫们正挥汗如雨,辛勤劳动。这两句非常通俗的诗句妙就妙在没有写谁在(劳动)锄禾,只是一句概括,一句具体写锄禾的情形。这一则是完全没必要写谁在锄禾,二则是作者通过这明白通俗的语言让所有的读者去思考锄禾的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严酷以及人们生活的贫困。文中的锄禾不是写某个农夫的劳动,而是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所以,这两句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也是十分通俗的语言,人人天天都要吃饭,然而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这饭来的是何等的艰难呢?作者以反诘的语气斥责了一切不知“盘中餐”来自辛苦劳动的浪费者。这就是诗人在诗句中所要提示给读者的思想,在斥责中,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二、斟酌深识明鉴,隐情中见理趣 学生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俯而读、仰而思、读和思的训练过程中,深识明鉴,反复斟酌,理解诗中的理之所在,从而受到教益。为此,教师对诗文要深挖细掘,悉心钻研,准确地把握好诗文的感情基调,以丰富而感人的语言把诗人的感情传给学生,使学生情动意会,在美的感受中陶情冶性,净化心灵。 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理趣横生的诗。一开始用雅淡的音乐伴着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之中,随着课件的移动播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亲眼见到了不同角度的庐山面目,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看事物,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为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首诗虽然也含有情,但比较隐晦:如对略有所得即自满自足甚至认为发现了终极真理而炫耀者的讽刺。“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使学生认识其意义:它揭示了辩证的认识论,我们在认识对象时,不仅要从远近、上下、四周各个角度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而且要综合各局部印象上升到整体的理性认识,不仅要从对象内部,对象存在圈子认识对象,而且要从外部,跳出既定的圈子来认识对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质上认识对象的“真面目”,得到真理之光的烛照。 实践证明,在诗词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真正把握诗歌蕴含的科学理性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审美判断沿着“动情”“喻理”“深识”的轨迹,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 (责编 张晶晶)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