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1.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1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 教学课题 课型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使用教师 使用时间 《谏太宗十思疏》1 新授 2010、04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学习并背诵第一段,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3、能够准确翻译第一段。 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3 一、课前预习 1、作者·解题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阿谀逢迎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劳的。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2、背景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徵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二、自主学习 1、字音: 浚( ) 戒奢( ) 塞( )源 竭( )诚 虑壅( )蔽 谬( )赏 黜( )恶 豫( )游 2、释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三、合作探究 翻译下列语句。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