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构造的变形、变位、机制.pptVIP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陆构造的变形、变位、机制

第十二章 大陆构造的变形、 变位及其动力学机制 万 天 丰 2013 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特色 小地块 多拼合 板块内 强变形 一、板内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特 征 影 响 因 素 动 力 学 机 制 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许多小陆块所组成。 一系列强烈的褶皱、断裂(包括逆掩断层)或十分微弱的构造变形(仅发育张、剪节理),强度不同的构造变形常常可以混杂地组合在一起(并非带状) 陆内构造变形可深入大陆数千千米 发育了各类岩浆活动,动力变质作用 板内变形的强度,明显地低于板块之间的俯冲带或陆-陆碰撞带的(缩短或位移量达数百-上千千米),板内断裂活动的某一构造阶段最大断距或位移距离一般为数十千米 大陆板内变形比较强烈的影响因素 (1)、中国大陆是由37个小陆块所组成、构造 稳定性差; (2)、沉积盖层厚度不均一、陆块上部岩石强 度较低; (3)、陆块经受了多期碰撞、拼合,基底断裂与弱化 带的构造继承性,基底构造影响盖层构造; (4)、元古代以来,尤其是中生代以来,周邻板块构 造作用较强,板内应力场多期次、多方向地发 生变化。 一、板内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板块俯冲模式(Burchfiel and Davis,1975;Livacari, Burk and Seng?r,1981)或碰撞(Dunlap and Teyssier,1995),600km ; 地幔羽上升、壳-幔拆离和陆内俯冲模式(Martin,1983;邓晋福,1996); 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模式(England,1987;Ben and van der Pluijm, 1997)2000km; 北美边部,300km内,由100MPa降为30MPa。 一、板内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板块构造作用的远程效应 塑性变形与弹性变形的传播 岩石塑性(永久)变形(流变),晶格位错为主 ,消耗能量, 应力值降低, 岩石强度低,密度小,变形易于传播得远,速度慢。 造成不同地区构造强变形的时间不同 岩石弹性变形, 质点震动 岩石密度大、强度大, 地震波易于传播 (速度快,传播远) 老弱化带的基础上发育 新的构造变形 岩石圈内的基底构造控制盖层构造 老断裂在新应力场作用下重新活动较多(新生断裂较小),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新断裂的夹角很小,因而新的生长断层其优选方向可指示当时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 老弱化带的基础上发育 新的构造变形 仰冲的逆断层之上可形成背斜,古断裂和盖层厚的地方发生强板内变形,稳定地块上浅层构造滑脱 密度大的古地块成盆地, 古代的强构造变形-岩浆带(花岗质)成山 只有少量断裂为新生的,研究中、新生代的,一定要关注古老的构造基础与演化 新最大主压应力与断层走向几乎平行 二、陆-陆碰撞带研究 多次(18次)会聚、俯冲或碰撞 中朝板块内- 1800 Ma, 扬子板块内(南北)- 1000 Ma, 祁连山-阿尔金带 400 Ma, 华夏板块完成拼合 400 Ma, 阿尔泰-额尔古纳、天山-兴安带 300-260Ma 秦岭-大别 带 800,400俯冲;205Ma碰撞, 绍兴-十万大山带 – 800俯冲,400 ? 220Ma 碰撞 昆仑、双湖、昌宁-孟连,金沙江 255-227Ma 完达山 150-140 Ma, 班公-怒江 90~50Ma, 喜马拉雅 ~34Ma 鳄鱼Crocodile (楔状Wedging 、对冲Ramp)构造 金沙江(赵永贵、钟大赉等,1992 ) 龙门山(Cai et al.,1997) 秦岭-大别 (袁学诚,1997) 祁连山(Wang et al., 1997) 阿尔金山(蔡学林等,1998) 天山 (邵学忠等,1996) 喜马拉雅山(滕吉文等,1996) 加拿大阿帕拉契亚(林寿发,1994) 构造混杂岩带,一系列断片 多期次变质、变形 大比例尺构造研究及其测年 构造岩同位素测年的复杂性 Os-Re法, 适合古老的年代 Sm-Nd法,可反映多次热事件 U-Pb法,微区测定继承锆石(SHRIMP) Ar-Ar法,过剩Ar(石英,伊利石), 微区研究,大于 100 Ma较好 Pb-Pb法,物源 K-Ar法, 中新生代较适用 同构造期变质矿物的挑选是关键 (糜棱岩、韧性剪切带, 矿物标型特征研究) 研究适合于中国碰撞带的 地化图解, 谨慎使用已有地化-构造图解 岛弧与板内岩浆带差别? 大洋玄武岩与幔源玄武岩的区别? 大力加强微量元素与微区研究 运动量估算 大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