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三)陆王心学2012版本.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三)陆王心学2012版本

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的哲学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与朱熹理学对立的心学,始于南宋时的陆九渊,形成于明代的王守仁。虽然王守仁的学说与陆九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以“心”为本体,学术界统称为陆王心学,该学派的形成不仅有社会思想的大气候,而且与程朱理学也存在某种相互刺激的关系。因此,我们探讨陆王心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联系程朱理学一起加以考察。 一、陆王心学的形成 陆九渊(1139—1192) 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聚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陆九渊的著述由其子编成《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而形成心学,并以朱熹理学批评者的面目出现。开辟了主观唯心主义心学方向 。 明代朱子学名家吴与弼的弟子陈献章提出“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白沙子全集》),建立了以“心”为出发点的心学体系,开明代心学之先河。 王守仁(1472—1528) 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500)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后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又任南京刑部主事、太卜寺少卿等,官至兵部尚书。 在学术上,王守仁早年潜心于朱熹理学。他后来回忆说: ? 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 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说明格外物之难,于是走向内心。 王守仁在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又与当地人语言不通。据《年谱》记载,他37岁时,“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忆说》。”(《年谱》,《王守仁全集》)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在晚年曾提出著名的“四句教”。其弟子钱德洪王畿对理解此四句教有意见分歧。为此,王守仁与钱德洪、王畿会于天泉桥。王守仁说: ?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 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起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 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的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同上) 二、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内容 南宋至明代的“陆王心学”是由陆九渊奠定基础的。陆九渊学说的最大特点是他提出了以“心”为其哲学的核心概念。由此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命题,这就是“心即理”。 (一)陆九渊“心即理” 命题的基本内涵 在《陆九渊集》里,我们可以看到陆九渊对这个命题多层次展开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言论有: ?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陆九渊集》,以下仅注篇名)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 从这样的思路出发,陆九渊进一步推衍出“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语录上》)的论题。按照此等逻辑,则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具于“心”;同理,宇宙万物也都可以看作是由“心”发出来的。他说: ?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语录上》)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 陆九渊常常将“心”,称为“本心”,它可以追溯于孟子的“四端”之说: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