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及其特征分析
苍梧秋鸿
摘 要: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一、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理性与承载特征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理性,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最广,在三者中居首位。抬梁式构架形式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的梁、枋、柱、檩,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自得其所。没有可有可无的构件,非常真实。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斗拱,其根源便具有承载的本质特性。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斗拱的根本作用是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实用理性同欧洲的现代建筑,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理性与审美特征
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它最根本的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艺术千姿百态,非常生动感人。然而不管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外装饰,都表现出很强的理性主义精神。中国人不喜欢没有目的、出之无据、缺乏结构逻辑的装饰。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往往是匠师们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对象。比如层顶装饰艺术、斗拱艺术、以及室内藻井艺术、彩画艺术等等,都无不是在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到构件进行非凡大胆的再创造。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如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让沉重庞大的建筑形体充满了灵魂之美。但飞檐的发明创造本不是为了美观,据一些建筑史家的考证,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雨的技术问题。故宫宫殿大门上的金钉,今天看来是具有极强的装饰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最初也不过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帽以防止雨水腐蚀罢了。绚丽多彩、错彩镂金的彩画艺术,其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木头表面,不致受潮、虫蛀、发霉而腐烂。本来承载的斗拱也越来越多的体现了它的装饰作用,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具有十分独特、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
可见每一个装饰构件,往往就是一个结构构件。每一个装饰部位,都有它实在的功能价值。丝毫不象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中那种繁复堆砌的浓脂艳粉的装饰风格,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理性。
三、中国古典建筑的自然理性与形象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华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另外,自从西楚霸王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不破不立”、“推陈出新”似乎就成了传统。加之我们的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在中国古代要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木材作为建筑主材也有其必然性。谈到“永恒”, 西方从石建筑中产生永恒观,而中国建筑的永恒则表现在场所的连续性上,表现了与自然界一致的生生不息与连绵不绝。
中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的文化精神,和欧洲古代的楼房在精神风貌上有明显的不同。后者厚重的砖石墙上只开着不大的窗子,楼外不设走廊,内外相当隔绝,从空间分割到整个建筑形体,处处透露着人与自然的隔阂。中国的建筑则相当开敞,楼内楼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植、环绕各层的走廊和栏干,极力削弱体形上的竖高感党,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在景观方面,中国古典建筑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