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计算机基础第二教案
第2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基础》 2.1 计算机硬件概述 一、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二、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总线结构) 微型计算机是由微处理器、存储器、总线、I/O接口及其相应设备组成。 按位置分类:内部、系统和外部总线。 内部总线:微机内部各外围芯片与处理器之间的总线,用于芯片一级的互连; 系统总线:微机中各插件板与系统板之间的总线,用于插件板一级的互连; 常见的总线有: ①ISA总线:工业标准结构总线。 数据传送宽度16位,工作频率为8MHz,数据传输率最高可达16Mb/s,寻址空间为1MB。 ②PCI总线:91年Intel公司推出解决外设接口的总线。 传送数据宽度32位,可扩展到64位,工作频率为33MHz,数据传输率可达133Mb/s。 ③AGP总线:可扩展的图形总线结构。 总线宽度32位,时钟频率有66MHz和133MHz两种,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分别高达266Mb/s和533Mb/s。 AGP以主存为帧缓冲,将纹理数据存储在其中,减少了显存的消耗,有效地解决了3D图形处理的瓶颈问题。 外部总线:微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总线,用于设备一级的互连:并行和串行总线。 ①USB总线:通用串行总线USB。 USB1.1版,1.5MB/s传输率的低速模式,用于连接USB接口的鼠标和键盘等;12MB/s传输率的全速模式,用于连接USB接口的MODEM、打印机和扫描仪等; USB2.0版,具有480MB/s的高速模式,用于连接高速外设,例如,数字摄像设备、高速存储设备和新一代扫描仪等。 多总线结构 2.2 中央处理器 一、CPU的内部结构 CPU←→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 CPU:控制器、运算器、寄存器 二、CPU的性能指标 1.主频、外频和倍频 主频:CPU工作的时钟频率(MHz,GHz)。 MHz:每秒执行一百万个时钟周期。 GHz:每秒能执行十亿个时钟周期。 指令执行:一些指令需要一个周期 另一些指令需要多个周期 外频: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 倍频:上述两者之间相差的倍数 主频=外频×倍频 例,Intel Pentium 4/3.06GHz 处理器的外频为133MH,倍频是23MH,则, 133MHz×23=3059MHz≈3.06GHz 2.地址总线宽度 地址总线的位数,它决定了CPU可以访问存储器容量的大小。 20位地址总线:1MB 32位地址总线:4GB 3.数据总线宽度(字长) 数据总线的位数决定了CPU与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64位数据总线:8B→字长 4.工作电压 早期为5V,随着CPU主频的提高,工作电压下降为1.5~3V,解决发热过高的问题。 5.制造工艺 在硅材料上生产CPU时内部各元器件的连线宽度,其值越小,集成的晶体管越多. 0.5μm~0.09μm(→45nm) 改用铜导线代替铝导线,导电性好,电阻小,发热小,有效地提高芯片工作的稳定性。 5.指令系统合理性 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带有有限的简单指令集的微处理器。 三、CPU的发展历程 Intel/AMD之战: CPU从单核、双核到四核 Intel的奔腾D,揭开了双核处理 器的篇章: 2005.4.18日Intel发布了首款双 核处理器。 Intel的“双芯”——伪双核:将两 个奔腾4的Die内核桥接,整合在同一个处理器内部,共享系统前端总线(FSB),各自拥有1MB二级缓存。 AMD的“双核”:Athlon64 X2将两个内核做在一个Die(内核)上,所有组件都直接连接到CPU,消除系统架构方面的挑战和瓶颈,集成度更高,核心之间以芯片速度通信,降低了处理器之间的延迟。 Intel/AMD之战: CPU从单核、双核到四核 Intel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 06年7月,Intel发布了酷睿2双核处理器。 酷睿2处理器全面转型为65nm工艺,系统前端总线提升到1066MHz。 酷睿微体系结构将流水线长度缩短为14级,相比NetBurst要短了17级,这种设计无疑大大提高了酷睿2 处理器的执行效率。 功耗方面也比前辈奔腾D大大降低,Intel酷睿2微体系结构提供了比前代产品更卓越的性能,更高的能效。 Intel/AMD之战: CPU从单核、双核到四核 四核处理器: Intel 的Kentsfield四核处理器:“伪双核”再次上演,2006年11月正式推出基于“Kentsfield”核心的Quad-Core,将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