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音乐史
远古先秦音乐
1.“百兽率舞”就是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距今5000年】是我们了解原始社会歌舞的生动的形象资料。)
2.《吕氏春秋》记载《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等八阙。
3.治水之歌——《大夏》(具有转折性的歌舞)
人们为了欢庆治水的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后来就叫做《大夏》。
演出时,舞者每八个人站成一行,称为一“佾”。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边唱边舞,颇为质朴、粗旷。
商周以来,它一直被奴隶主贵族用来作为祭祀山川的乐舞。
《大夏》共分为“九成”(九段),用“籥”伴奏,又称“夏籥九成”。
4.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南方民歌是涂山氏所唱的“候人兮猗”。
5.埙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能吹出一个小三度音程:即羽(F)和宫(bA)两个音,la do(羽、宫)或mi sol(角、徵)两个音,它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种音阶形式。
埙的基本定型,大体在晚商时期。
6.关于七声音阶“七音”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
旧音阶(雅乐音阶):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宫
新音阶(清音阶): 宫 商 角 清角 徵 羽 变宫 宫
清商音阶(燕乐音阶): 宫 商 角 清角 徵 羽 清羽 宫
7.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在祭祀等重大场合,往往由巫主持表演本部族的传统乐舞《桑林》和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等等。
8.《大武》是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了周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
9.“国风”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歌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的总称。因此“国风”中的各国民歌也各有特色,如“郑声”,旋律细致婉转;“卫音”,节奏颇快;“齐音”,旋律的跳动性较大。
10.“楚声”是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总称。著作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阿》、《激楚》等。
11.屈原的作品《九歌》、《离骚》都属于当时的大型乐曲。
《九歌》的伴奏乐队可能是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篪、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所谓的“钟鼓之乐”。
12.“钟鼓”乐队,在史书中一般均称为“钟鼓之乐”,这是一种以编钟与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它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际。
整套编钟共六十五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十九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是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
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声部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13.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为“十二律”,最早记载见于《国语》一书。
14.韩娥是战国时代的民间女歌唱家。(绕梁三日成语典故)
与韩娥同时或稍晚的民间歌唱家还有秦青(遏云,声震林木)、薛谭、侯同、曼声等人。在韩娥之前还有音乐家师乙。
伯牙是战国时代的民间琴家,他的老师连成先生带伯牙到海边去“移情”创作琴曲。
15.高渐离(秦始皇的爹)——击筑
瓠巴——鼓瑟
16.儒家音乐思想以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的《乐记》为代表。他的见解被保存在经过汉代学者整理的音乐论著《乐记》里。
《乐记》论述了音乐和生活、政治的关系,认为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认为音乐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它会与欣赏者内心的感情发生共鸣。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是创始于秦,重建盛行于汉初的音乐机构。总领导人是乐府令丞,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担任。
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汉文化——被后人誉为“华夏正声”的乐府音乐,实际上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代表作品有刘邦的《大风歌》与汉武帝的《瓠子之歌》。
乐府采集各地的民歌,为了收集记录民歌的需要,创造了一种叫做“声曲折”的记谱法。
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六年,汉哀帝下令裁员,将剩下的乐工划归专管雅乐的太乐署,正式撤销乐府。
汉代的相和歌最早见于《宋书?乐志》。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一个叫“节”或“节鼓”的击乐器,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呼应和,即为相和歌。
“相和大曲”典型的曲式结构由“艳—曲—乱或趋”三部分组成。 “艳” 是序曲或引子,多为器乐演奏,有的也可歌唱。音调可能是委婉而抒情的;“趋”或“乱”是乐曲的结尾部分,它可以是个唱段,也可以是个器乐段;“乱”的音乐大都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曲”是整个乐曲的主体,一般由多个唱段连缀而成,每个唱段也以婉转抒情为其特点。通常一个唱段称为一“解”。《碣石》只有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热分布报告样本.pdf
- 2025年一建一级建造师建筑实务案例分析考点重点知识总结高分笔记.pdf VIP
-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VIP
- 会计法律法规答题答案.doc VIP
-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ocx VIP
- 医院消防安全除患整治攻坚行动工作总结8篇.docx VIP
-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85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
- 2025年北京东城区高三一模高考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docx
- 2024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docx VIP
- 年产300吨2-乙酰呋喃分离工段的工艺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