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8章门捷列夫
第08章、门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门捷列夫
DmitriIwanowitschMendeleeff
(1834~1907)
第1节、元素分类的尝试
在元素中既有像氢那样容易爆炸而又很轻的气体,也有像碘那样易于变成漂亮紫色的沉重蒸气的元素;还有像磷那样能在暗处放出奇异的光辉并能发生各种激烈反应的元素;也有像氮那样能在空气中到处扩散,而又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元素;又有像钠那样能立即氧化而失去光泽的元素,像铂那样能长期保有光泽的元素,以及像水银那样虽然是金属,但却又能自由流动的元素。此外还有具有金属光泽的黄金,能够成焰的硫磺,带有刺激味的溴,以及既能变成金刚石又能变成木炭的碳等那样珍贵性能的元素。
I.普劳特的氢源说
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构成物质世界万物的这些元素,是否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和彼此孤立的呢?不,不是这样。很早以前已有人做了明确的回答。从历史上来看,这就是英国的普劳特(WilliamProut,1785~1850)。他首先注意到了多数元素的原子量,发现很多元素的原子量是氢原子量的整数倍(当时有13种元素正好是整数倍,24种元素接近整数倍)。据此,普劳特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所有的元素都是由氢原子组成的,氢是所有元素的“根本元素”。这样就把自古以来亚里士多德、罗伯特·波义耳和其他的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所设想过的所谓“原始元素”,认为是最后落实到氢上了。普劳特这一大胆的论点是以十分谦逊的语言写成了论文,并以匿名的形式公开于世的。这是1815年的事情。当时正是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刚提出不久。这就成了化学界的惊异和兴趣的中心话题。英国的托马斯·汤姆生、大陆上的杜马和马里那克等权威人士,开始时都是赞成普劳特的新学说,甚至称赞它实质上是化学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新发现。然而强而有力的反对派也是存在的。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贝采里乌斯。他分析了自己精确测定的原子量的结果之后,认为所有元素的原子量都是氢原子量整数倍的说法,是绝对不能承认的。当然有些确是属于整数倍的,但也有并非整数倍的。若从非整数倍的数值来看,绝对不能把这些偏离和差异说成是允许范围内的实验误差。因此,无视这些大的偏离和差异是断然不能许可的。贝采里乌斯坚决主张:“自己所测定过的原子量数据,如果不是根据实验的结果,那是丝毫也不允许变动的。”他理直气壮地反对了普劳特的学说。
化学元素,从根本上来说究竟是一种,还是有许多种?围绕着这个重大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论战。争论的发展形势,曾经出现过几次对多元论者不利的情况,但是最后约在1860年,著名的比利时化学家斯塔司(JeanStas,1813~1891)以确凿的、权威性的原子量测定的结果,宣判了普劳特假说只不过是一个无何价值的、论据不足的空谈。
这种以氢为中心来统一所有元素的设想,虽然暂时地失败了,但是在另一方面,反映在小范围内的几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上,却连续不断地发现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现象。
《化学史传》年表(9)
1870:Stas原子量的精确值、对Prout假说的否定。
1871:Baeyer研究染料。
1872:Stas质量守恒定律的证实。
1873:Van:Der:Waals气体状态方程式。
1873:Wislicens乳酸的异构体。
1873:Kolbe和Sohmitt水杨酸的制法。
1874:Van’T:Hoff不对称原子和光学异构体。
1874:Le:Bel分子结构和旋光作用。
1874:Korner苯衍生物的定位法。
1874:Gibbs相律。
1875:Lecoq:De:Boisbaudran镓的发现。
1875:Winkler接触法制硫酸。
1875:Beilstein苯的取代衍生物异构体的整理。
1876:Witt发色团学说。
1877:Cailletet、Pictet氧、氮和氢等的液化。
1877:Pfeffer渗透压。
1877:Friedel和Crafts用氯化铝合成芳香族化合物。
1878:Victor:Meyer蒸气密度测定法。
1878:Nobel发明无烟火药。
1878:Baeyer由苯乙酸制靛蓝。
1879:Nilson:钪的发现。
1879:Stohmann化学结构和燃烧热。
1879:Remsen和Fahlberg糖精的合成。
1880:Skraup喹啉的合成。
1880:Baeyer由肉桂酸制靛蓝。
II.德贝莱纳的“三兄弟”
1829年,德国的德贝莱纳(JobannDobereiner,1780~1849)首先发表了所谓“三元素组”的假说。他发现,在许多元素中分别存在着一组性质特别相似的三种元素。例如氯、溴和碘的所谓卤素组,锂、钠和钾的一组,钙、锶和钡的一组,硫、硒和碲的一组,另外还有一些组。德贝莱纳把这样的三元素组叫做“Triad”,即“三素组”或“三兄弟元素组”。在每个Triad中奇怪的是:三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IN 9830 冲压件切割毛边高度.pdf VIP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数学试题及答案.pdf VIP
- 2020秋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全册课件.pptx VIP
- 古建筑传统瓦工(砧刻工砌花街工泥塑工古建瓦工)施工机械用电管理详细措施.docx VIP
- (高清版)DB51∕T 2997-2023 四川省水文数据通信传输指南 .pdf VIP
- 二升三年级数学暑假作业完整版25天.pdf VIP
- 统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建议.doc VIP
- 沪教牛津版八年级英语上册词汇表.docx VIP
- 2025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西班牙语二级口译试卷.docx VIP
- GB∕T 5796.1-2022 梯形螺纹 第1部分:牙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