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突触刺激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解剖) 二、神经元 1、基本特性: ①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2、基本功能: ① 接受信息 整合信息 传递 信息 ②神经-内分泌功能 三、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7)吞噬作用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一、突触 分类:化学性、电突触 2 经典的突触传递 3、结构特点:①突触前、后膜比一般的神经 元膜增厚约7nm ②间隙较宽,约20~30 nm, 其间有粘多糖和糖蛋白 ③突触小体内有许多的线粒 体和囊泡(囊泡内含递质) ④突触后膜上有相应的受体 4、突触传递的过程 5、突触后电位 6、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的代数和 7、突触传递的调节 前膜: ①取决与进入末梢的Ca2+量②突触前膜受体③加速或减慢对递质的重摄取和酶促代谢过程 后膜:后膜受体可改变 8、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1)强直后增强 对象:突触前末梢 所受刺激:短串强直刺激 现象:突触后电位明显增强 机制:使Ca2+在突触前神经元内积 累,以至于胞质内Ca2+的结合 位点全被占据,细胞内游离Ca2+ 的浓度持续增高,使突触前末梢 持续释放神经递质,导致突触后 电位增强。 (2)习惯化和敏感化 ①习惯化 对象:突触 刺激:低强度持续 现象:突触对刺激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机制:重复刺激使Ca2+通道逐渐失活, Ca2+内流减少,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 ② 敏感化 对象:突触 刺激:高强度持续 现象:突触对刺激反射逐渐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机制: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cAMP产生增多, Ca2+内流增加,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增多 (3)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① LTP 对象:突触前末梢 所受刺激:短串,快速,高频、高强度 重复刺激 现象:突触后电位快速、持久明显增强 机制: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Ca2+增加 ②LTD 对象:突触前末梢 所受刺激:低频,长时间刺激 现象:突触后电位明显减弱 机制:突触后膜受体密度降低 二、非定向突触传递 三、电突触传递 四、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递质(neurotransmitter) 1、概念: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称为递 质。 2、神经神经递质的确定条件1)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有合成递质的 前体和酶系统。2)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3)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4)存在使其失活的机制。5)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3、递质的分类 1)按分泌部位分为:中枢神经递质和外周神 经递质 2)按化学性质分为胆碱类、胺类、氨基酸 类、肽类、嘌呤类、 脂类和气体类等 4.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外周胆碱能纤维包括: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③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④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⑤躯体运动神经纤维(神经-肌接头处)。2)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 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均为肾上腺素能纤维。3)嘌呤类/肽类目前认为,植物神经系统除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外,可能还有第三类纤维,即嘌呤或肽类递质。 5、递质共存 戴尔原则 6、递质的代谢 循环 (二)受体 1、概念: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 (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性结 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 子,其体质为蛋白质。 配体 2、特性: ⑴特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