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正式
外交专题概述;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本国的综合实力为基础,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此外政权的性质、国际形势等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
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注意: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2)渠道和途径有: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⑴对外交通:突出特点是: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为主。
⑵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4、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
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 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晚清政府(1840-1912);2、问题探究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3、中国现代的对外关系;专题主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适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步走向世界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史实。
20世纪50年代
外交总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0世纪70年代 (外交突破)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
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国际形势新判断——战争与和平问题;
在联合国舞台:多边外交和首脑外交;
区域性合作:亚太经合组织的参与,倡导发起上海合作组织。;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1、外交总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讨论: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1、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2、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0个)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3、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意义
;① 背景:国际、国内
② 过程:
③ 内容:
④ 影响:
;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会为众多国家接受,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1、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2、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0个)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3、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意义)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 走向国际舞台
;1954年,日内瓦会议;1、亚非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2、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3、“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应如何理解?
4、 “求同存异”方针产生了什么作用?
5、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