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iLMS行动学习.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LMS行动学习

第七章 對我而言,人格是沒有界限的叢林。 亨利?馬瑞 馬瑞的生平 孩童期的憂鬱 母親在馬瑞兩個月時便斷奶,他相信母親放了過多的情感在其它兄弟姊妹上,並堅持認為母親這個舉動導致他終生的憂鬱,並型塑他人格的核心。馬瑞稱自己的憂鬱為「痛苦與鬱悶」的來源,他每天都採取奔放、愉快與外向的行為方式,以試圖掩飾他真正的情緒狀態(Murray, 1967)。 馬瑞的生平 孩童期的補償 馬瑞有斜視的問題,九歲時接受手術但留下喪失立體視覺的後遺症。身體上的缺陷與言談上的困難(結巴)驅策著他為自己的限制作補償。當他踢足球時,他總是要當四分衛;當別人找他玩遊戲時,他也從不結巴! 這是「阿德勒學派的因子(超越自卑)發生作用」,讓孩童期的努力可以補償自身的缺陷(Murray, 1967, p. 302)」。 馬瑞的學習歷程 1919年--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畢業。 1927年--出國從事進一步的研究,後來獲得劍橋大學生化博士學位。 卡爾.榮格的影響 1923年時,他閱讀了卡爾.榮格的書 《心理的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並且為它入迷 。 讀完這本書後的幾週,馬瑞面臨了嚴重的個人問題。他愛上一位也深為榮格作品感動的美麗、富有且憂鬱的已婚婦人Christiana Morgan。但馬瑞卻也不想離開結褵7年的妻子。 卡爾.榮格的影響 榮格解決了馬瑞長達兩年感情困擾的問題之後。和榮格相處的經驗,以及婚姻困境的解決使馬瑞的生涯興趣轉向了心理學。因為他向心理學尋求個人問題的解決而心理學也提供了答案(Anderson, 1988)。 因此榮格不僅解決了馬瑞個人與生涯的困境,也讓馬瑞對於潛意識力量的深度與衝擊獲得覺察。 哈佛心理診所 30年代時,馬瑞和Morgan發展了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簡稱TAT),目前仍是最廣為使用的人格投射測驗之一(Morgan & Murray, 1935)。 在1962年退休之前,一直待在哈佛進行研究、精緻他的理論並且訓練新世代的心理學家。並獲得美國心理基金會的金牌獎以及美國心理協會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馬瑞人格學的原則 第一原則:人格根植於腦中。 第二原則:減輕壓力的行動過程會讓人得到滿足,而不是為了獲得無壓力的狀態。 第三原則:個體人格會隨著時間發展,並且會受生命進程發生之所有事件而變化。 第四原則:人格並非固定不變。 第五原則:強調每個人的獨特性,且認同每個人的相似性。 人格的不同部分: 本我、超我與自我 本我 馬瑞認為本我(id)是所有內在衝動傾向的儲藏室。因此,它提供行為能量與方向,並與動機有關。 除了佛洛伊德所描述的原始、無是非區辨、與慾望的衝動之外,馬瑞的人格學系統,亦包含了社會接受且讚賞的內在衝動。 人格的不同部分: 本我、超我與自我 超我 文化價值與規範的內化,藉以駕馭我們評價、判斷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它本質上是由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強加在孩童身上的。另外,同儕團體、文學作品與神話,亦有可能型塑超我。 當超我發展,稱為自我理想(ego-ideal),其提供了可以奮鬥的長程目標、象徵可以變得更好的最佳樣貌,也是雄心與抱負的總合。 人格的不同部分: 本我、超我與自我 自我 自我(ego)是人格理性的管理者,它嘗試修正或延遲本我不被接受的衝動。 自我乃本我與超我間之仲裁者,其必須決定兩者中何者較為重要。 需求:行為的推動者 馬瑞對於人格理論與研究最大的貢獻在於他以需求的內容來解釋動機與行為的方向。 馬瑞:「動機是日常生活的關鍵,而且它總是與有機體內部有關。」 (Robinson, 1992, p. 220) 需求牽涉到腦中生理化學的力量,這個力量組織並指揮智性與知覺的能力。 需求的類型 ㄧ、初級需求與次級需求 (primary and secondary needs) 初級需求(由內臟形成的需求)由身體內部狀態所產生,具有生存的必要性(如食物、水、空氣與避免傷害),另外也包含性與知覺。 次級需求(由心理產生的需求)則是直接由初級需求所產生。 需求的類型 二、反應性需求與自發性需求 (Reactive and proactive needs) 反應性需求涉及對環境特定事情的反應,而且只有在這個對象出現時才會引起。 自發性需求並不依賴特殊對象的呈現,它們是自動自發、獨立於環境的需求,只要被喚起,就會引發合適的行為。 需求的特徵 具有優勢 :舉例而言,如果對於空氣和水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這個需求就會主導行為,比其它的需求更具有優先順位。 需求的融合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