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变迁与道德教育的文化意义——“守成”是根本道德
社会变迁与道德教育的文化意义
——“守成”是根本道德
毕 世 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市,350007)
[摘 要] 中国社会当下发生着质的变化,在这场变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结构,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性质,都在另外一个起点上向原始回归。后
现代意识和前现代生活方式,既矛盾又生动地扭结在时代精神之中,教育进化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也是生存方式、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当代教育的最大特征是把人从固定的生活方式推向了流动乃至
漂泊的生活方式,农耕生活方式下的一切以固定为特征的生活习俗也发生着变化,现在的教育要开辟另外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式采集、新式渔猎、新式游牧、新式农耕生活方式。采集、渔猎、游牧和农耕生
几种活方式,它们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存在过,当代,通过教育,居然可以同时经验这几种不同时代的生活
方式,也只有通过教育,才有可能经验这几种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个变化在本质上反而强化着
中国社会的农耕性质,只是这个农耕性质是现代科学技术下的农耕,姑且称之为“后农耕时代”。这个变化
证明着人的不变性,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根本上是伦理关系,社会的本质是道德与文化。因为我们
并没有创造出新的道德来,我们也没有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我们还是吃着
老祖宗几千年前赏给我们的饭,绝大多数人如农民的生活手段还是体力,知识分子还是依靠几千年前知识
分子原始的吃饭伎俩吃饭,知识分子是比农民还要有几分市侩的小农人格,因为他们固守着自己的利益与
社会角色。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没有创造出新的道德体系。
[关键词] 社会变迁;道德教育;生活方式;农耕性质;后农耕时代
一、后采集、后渔猎、后游牧、后农耕时代
中国社会时下发生着质的变化,其意义不亚于新国家的成立,因为几千年来的农耕生活
方式在这个时代经历着巨大的折磨。农耕生活方式的最大特征是定居和土著,以土地为生活
之根本,以体力为生活之手段,固定地居住、生存在一个地方。中国人向土地讨生活的方式
是种植土地,收获土地,居住土地,固定土地,占有土地,保护土地,土地就是生命,死掉
也要埋到土地里,和土地形成一体。土地是一切,有了土地,就有了身份,有了地位,有了
尊严,有了人格,有了教养,读书不读书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读书也不过是为了占有土地
罢了。多少大财主皆目不识丁,也不关心子女的读书事务。或者把读书仅当作一个消遣,一
种风雅罢了,为生活所不必须。高官显贵首先置办土地,以为自己将来归去来打算。即使位
极人臣的高官,晚年也告老还乡,不肯把自己的一把老骨头埋在异乡,而是追随先人于地下,
那也就占有了一片土地,使后人有所皈依,后人就守着祖先的一掊土过日子。中国的教育精
神,是出不了“守成”两个字的,大到天下国家,小到家室个人,莫不是守着“守成”的古
训。
社会变迁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并不是人本质的变化,人是
不变的。生活的具体内容如吃穿住行、生老病死也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吃穿住行、生老病
死的形式而已。在农耕生活方式下,人靠土地过着定居的土著生活,而在原始社会,人靠采
集、渔猎、游牧,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这个“漂泊”,不是穷极无聊,不得不游荡找衣食
的意思,而是游动着过日子的意思,就像渔民在水上捕鱼一样,本来就不是固定在一点的。
当下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在由土著定居向漂泊不定转化,这个时代兼具采集、渔猎、游牧诸时
代的特征和意义,不妨把这个时代称为“后采集、后渔猎、后游牧时代”;而采集、渔猎、
游牧时代,具有原始社会的意义,今天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性质有向原始回归的意
思,且不妨把这个时代称为“后原始社会”或“后原始时代”;中国社会具有浓重的农耕社
会性质,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成分。我们现在的一切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
式还都是农业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在农耕生活方式之外创造出多少新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
思维方式,我们的文化精神还是农耕文化精神,故而还不妨把这个时代称为“后农耕时代”。
人是一个承载物,他承载着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意义也就在生活方式之中绽放出来,教
育无非就是示现人这样的意义。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根本追求,安居,有固定的居所,乐业,有稳定的为生
之业,以“稳定”为生存目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