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教育学综合高分冲刺)中国教育史简答论述经典总结.doc

(2015考研教育学综合高分冲刺)中国教育史简答论述经典总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考研教育学综合高分冲刺)中国教育史简答论述经典总结

简答论述经典总结 ?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 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⑵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 ⑶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自然形态,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没有阶级性,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没有文字与书本,主要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和行动模仿进行的。 ⑷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①由于青铜器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体劳动的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大致已经具备,②社会事物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③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门的指导和学习,就是说必须经过有组织的学校教育。 2、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 ⑴夏代可能有“庠”、“序”、“样”一种学校的雏形,“庠”是从虞舜时代继承下来的,“序”和“样”是新增加的。 ⑵商代的学校名乐有“序”、“庠”、“学”和“瞽宗”等。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作,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 ⑶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安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守旨,培养治术人才。①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国家分为小学和大学二级。小学高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过郊,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乡学设立于闾的叫“塾”,设立于党的叫“庠”,设立于州的叫“序”,设立于乡的叫“样”。②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即大乐正)主持。乡学的教师由大司徒主持。③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在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乡学的教育内容,没有国学那么详密。礼是钻研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驶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3、汉代太学的特点。 ⑴汉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以后,应适时地从“以法治国”转变为“以儒治国”。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三项重要的文教政策建议,即“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兴教化”、“正万民”;建立太学,改革选士制度。汉武帝接受了这三大文教政策建议。至此,以传授知识、研究学术为宗旨的严格意义上的最高学府即自汉武帝开创太学始。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⑵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前136)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博士,这是我国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至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太学。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东汉称谓“诸生”或“太学生”。 ⑶基本特点:①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或两种以上经书,这是对官吏的才能方面的要求。“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的内涵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观念,这是对官吏道德方面的要求。②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订的儒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程。③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如果发现有人篡改了师法、家法,皇帝就要取消他的博士资格。④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首创一岁一试的制度。 4、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 ⑴中央官学特点:①中强了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宋代先后兴起了三次著名的“兴学”活动。第一次是“庆历兴学”,主持人范仲淹为整顿太学,总结著名教育家胡瑗的“苏湖教法”,设“经义”、“治事”两斋实行分斋教学,大大提高了太学的教学质量。第二次是“熙宁兴学”,主持人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第三次是“崇宁兴学”,主持人蔡京极力主张太学、州学、县学三级均推行“三舍法”。②教育世俗化进程加快,教育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逐渐放宽。③学校类型多样化。④教学内容不断扩大、不断扩充。除《四书》外,《五经》则增至为《十三经》。⑤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明清还大兴“文字狱”,以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