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章 络筒.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络筒

第二节 络筒张力 络筒过程中必须控制纱线的张力,使张力适度和均匀。 络筒张力适当,能使络成的筒子成形良好,具有一定卷绕密度而不损伤纱线的物理机械性能。张力过大,将使纱线弹性损失,不利于织造;若张力过小,会造成筒子成形不良,且断头时纱线容易嵌入(有边)筒子的内部,接头时不易寻找。如络绕成的筒子太板硬,则当纱线轴向退绕时,可能导致纱圈成批地脱落下来,造成大量的回丝。此外,在额定的张力下,络筒可以使弱捻纱预先断裂,这样经过接结后的纱线由于去除了薄弱环节,可以提高后道工序的效率。 所谓适当的张力要根据织物的性能和原纱的性能而定,一般可在下列范围中选定: 棉纱:张力不超过其断裂强度的15%~20%。 毛纱:张力不超过其断裂强度的20%。 麻纱:张力不超过其断裂强度的l0%~15%。 桑蚕丝:2.64-4.4cN/tex。 无捻涤纶长丝:0.88-1.0 cN/tex。 2.1 退绕点张力和分离点张力 1. 管纱络筒时构成纱线张力的因素 在轴向退解过程中,退绕时纱线一方面沿纱管轴上升,同时又绕轴线作回转运动,形成一个称为气圈的旋转曲面(纱线运动的轨迹)。现将退绕中的管纱及气圈各部位名称标记在图1—16上。 在络筒过程中纱线从固定的管纱上作轴向退绕时,构成纱线张力的因素有以下各项:纱线从附着于管纱表面过渡到离开管纱表面所需克服的粘附力和摩擦力;纱线从静态过渡到动态所需克服的惯性力;由于气圈作用而引起的张力;由于纱线通道中各种导纱部件和张力器的作用而引起的张力。 1-16 2. 退绕点张力和分离点张力 退绕点张力(Tt )称为静平衡张力或退绕点张力。由于纱线的松弛作用,退绕点张力绝对数值一般很小。 纱线开始脱离卷装表面或纱管的裸出部分而进入气圈的过渡点称为分离点张力(T1)。它由下列各因素决定:纱线的静平衡张力,即退绕点张力;从退绕点到分离点之间在管纱表面蠕动的摩擦纱段和管纱表面之间的摩擦力;纱线对卷装表面的粘附力;纱线从静态过渡到动态所需克服的惯性力(粘附力与惯性力两项数值极微,在实际计算中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T1= (1-8) 式中:K为一个小于摩擦系数f,并与其有关的变量; 为摩擦包角。 公式(1-8)说明了分离点纱线张力T1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纱线对臂纱的摩擦包角的数值。摩擦纱段长度增加,摩擦包角相应增大,分离点张力T1也近似地(因k值亦作变化)以指数函数规律急剧增加。 2.2 做气圈运动的纱线张力 把气圈上微元纱段看作处于动态平衡条件下,则作用于该微元纱段上的力可以归纳为以下各项:微元纱段上的重力;空气阻力,与纱线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微元纱段的运动可以分解为前进(纵向)运动和回转(切向)运动两部分,其中空气对前进运动的阻力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回转运动的法向惯性力(因为在等速络筒过程中大致可以认为气圈作匀速回转运动,所以回转运动的切向惯性力等于零),前进运动的法向惯性力(因为前进运动的速度值几乎不变,所以纱线前进运动的切向惯性力等于零),哥氏惯性力;纱段两端张力。上述诸力可构成一动态平衡力系。 在络筒过程中,对整个管纱退绕张力起决定作用的是分离点张力T1。。 2.3 管纱轴向退绕时纱线张力的变化规律 1.退绕一个层级时纱线张力变化规律 高速记录的纱线短片段退解过程中张力变化情况如图l—17所示。图中张力的极大值点1,对应着分离点位于层级顶部位置;极小值点2,对应层级底部位置。这是因为层级顶部的卷绕直径小于层级底部,在匀速络筒条件下,分离点位于层级顶部时气圈的回转角速度较大,而分离点位于层级底部时较小。回转角速度的变化影响到气圈各微元纱段上回转运动法向惯性力和哥氏惯性力数值,引起一个层级内管纱退绕张力波动。但是,一个层级所卷绕的纱线长度较短,层级顶部和层级底部直径差异也不大,所以张力波动带有周期短且变化幅度小的特点。由于纱线材料具有良好的张力松弛特性,这种形式的张力波动很容易在筒子上消失,从而不对后道加工工序产生影响。 1-17 2.整只管纱退绕时纱线张力的变化规律 图l—18所示为整只管纱退绕时纱线张力变化的波形图。满管时张力极小(图中A点),出现不稳定的三节气圈。随着退绕的进行,退绕点到导纱点的距离不断增加,气圈形状被拉长,气圈抛离纱管的程度减弱,并且纱管裸露部分增加,摩擦纱段长度有所增长,管纱退绕张力也逐渐增加。同时,最末一节气圈的颈部向纱管管顶靠近。当退绕到一定时候,往往是该节气圈颈部与管顶相碰,气圈形状瞬间突变,气圈个数减少,出现稳定的两节气圈,摩擦纱段长度瞬时增长,管纱退绕张力突变,如图中的 B点。当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