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会有趣的歇后语》
《体会有趣的歇后语》
主讲:黄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吴晓珍
一、知识点概述
同学们,今天一上课,我就想给大家讲一段古代传说,说的是在古老的苏州西园寺,风景优美,这里有座迷宫式的“八卦”罗汉堂。这座罗汉堂结构严谨,建筑奇特,总是引来游人驻足赞叹。据说,这座罗汉堂是当时一个身材高大的和尚设计建造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法号,便根据他的身材特点叫他“丈二和尚”。在施工建堂的时候,据说匠人们都迷迷糊糊的,因为“丈二和尚”没有把图样画出来,而且连施工计划都没有告诉大家。“丈二和尚”只是胸有成竹地像个工头一样领着工人们干活。他边干边指挥,干到哪里就要别人跟到哪里。一个“八卦”式的建筑,左拐,右扭,东弯,西曲,把瓦木工人们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因此,人们都说,摸不着“丈二和尚”的头脑。也就是说,弄不清他是怎么想的。
就这样,人们稀里糊涂地跟在“丈二和尚”后面干,干了许多个日子,临到竣工的时候,大家仔细一看,这才清楚这些日子都干了些什么:一座造型优美,布局合理,玲珑剔透的八卦罗汉堂展现在众人的面前。人们这才啧啧称赞,没有一个不佩服“丈二和尚”本领高强。“丈二和尚”则站在一旁乐呵呵地笑。从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话就慢慢传开了,成了人们普遍运用的一句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比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就是一个歇后语。菩萨,指佛和某些神。迷信认为,菩萨能保佑人消除灾祸,得到幸福。但是,用泥巴做的菩萨——泥菩萨,一碰到水,就变成一摊泥了。泥菩萨过河,自然是“自身难保”了。这个词语形容那些连自己都保不住,更不能照顾别人的人,是再恰当不过了。
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如果说笑话让您捧腹大笑,那么歇后语会让您嘴角微翘,暗暗叫妙。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有两种:
第一种叫喻意歇后语。这种歇后语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说明、解释。例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大海里丢针——无处寻”、“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等等,都是喻意歇后语。
第二种叫谐音歇后语。这种歇后语的后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同音(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造成一语两解的效果。例如“坐飞机放鞭炮——想(响)得高”、“一二三五六——没事(四)”、“孔夫子搬家——尽是输 (书)”等等。
在我们五年级下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课本中,回顾·拓展五中的日积月累的六条歇后语,除了“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是谐音歇后语外,其余如“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等五条都属于喻意歇后语。
由于歇后语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人们在日常生活或者写文章时都乐于使用。但必须注意使用歇后语的场合,例如在那些庄重的场合和讨论严肃的问题时要慎重考虑歇后语的使用,能不用的尽量不用。
?
经典题型1
让我们读下面的句子,画出句子中的歇后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