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2.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ppt课件2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文本研读——小说三要素 情节: 为什么小说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反复描述?(找出这样的描述)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 1.“我”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回到母校的?(在文中找出描写其状态的句子或段落) 小说中的 “我” 对眼前的战争有怎样的认识? (1) “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遭受巨大伤害。 (2)面对遭遇的不幸, “我” 比较麻木。 (3)“我”为法西斯卖命,并不知道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和平的祈祷 和平的祈祷: (2)阅读胡主席的讲话,思考: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确定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用一句简明的话表达出来,不超过20字。 我愿在此重申,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胡锦涛 铭记不幸,珍惜和平,谋求和谐发展! 比较阅读 课后练习第一题P51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主题比较: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 《流》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二、人物命运比较 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 索科洛夫是悲伤的, 《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 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为保卫祖国, 《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 * * * * *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1、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 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作者介绍 4、“废墟文学” 5、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6、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伤兵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小说已此为题,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 希腊人在此立碑纪念,铭文“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 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解开了小说的一个悬念 (2)是对“我”的处境的讽刺 (3)是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见证 (4)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什么地方。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