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课件 ppt.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送考》课件 ppt

* 送 考 丰子恺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介绍丰子恺生平: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天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小鸟已经飞过。人生有生即有情,丰子恺的一生就像天上写过的一道微风那样平淡朴实,这样 的人生难道不就是美丽 的人生吗?让我们一起同丰子恺在淡淡的香茗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吧! 《送考》 初读课文,思考: A、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B、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 C、在这些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找出依据) D、作者写这篇散文,想表达什么意旨呢? E、请以《送考》为例,分析丰子恺的散文特色。 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送考途中——考试前(旅馆中)——考试后(旅馆中、茶店中)——回乡 思考:在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是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作者说自己有“闲散心情”,来?“旁观孩子们的投考”,那么,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 村民: 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老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 学生们: “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 “ ……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  “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 “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 思考:作者见到热火朝天的乡间抗旱图生发出许多感慨,鼓动孩子们投去关注的目光,而孩子们却“对此不闻不见”这种对比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关注社会的疾苦吗? 明确:不是。作家的用意正是以这种成人与儿童的视野、关注点的不同来表现孩子们不谙世事、纯真乐观的内心世界。他们只会关注自己将要面临的考试,而面对世事艰辛却“不识愁滋味”,我们不能用成人应有的情感、认知去要求稚嫩的孩子,这正是作家要告诉我们的。 思考: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 考试的情形,作者抓取了几组镜头?(两组镜头) 一是早上 “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 “带着一肚皮 ‘穿山甲喜欢吃蚂蚁’之类的知识” “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象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二是傍晚 “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了” “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两组镜头,真实、生动、细腻,是作家走进孩子心灵世界、洞察孩子情感体验的结果。 考试前:“乘进火车,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有拿出书来看。……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的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 考试后:“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